艾葉丸

AI Y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3%
脾經 23%
肝經 23%
心經 15%
小腸經 7%
肺經 7%
腎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艾葉丸

組成:艾葉、赤小豆、當歸、阿膠。

功效止血

主治失血

文獻參考:《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三:「艾葉丸,治血崩、血衄、崩漏下血、尿血、便血、胎漏、產後出血,及一切血證。」

傳統服藥法


艾葉半兩,赤芍藥半兩,乾薑半兩,附子半兩,陳皮1兩,當歸1兩,川芎3分,吳茱萸1分,甘草1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酒或醋湯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艾葉苦辛,性溫,入肝、脾經,有活血、散寒、止血之功;赤小豆味甘、性平,入心、脾經,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當歸味甘、辛,性溫,入肝、心、脾經,有活血、調經、止痛之功;阿膠味甘、平,入肺、肝經,有滋陰補血、止血之功。本方以艾葉、赤小豆、當歸、阿膠為主藥,配伍使用,共奏活血止血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胰臟炎痢疾胃腸出血腹瀉大便膿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艾葉丸,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艾葉4分,赤小豆4分,當歸4分,阿膠4分。 主治:失血。

艾葉丸, 出處:《雞峰》卷十五。 組成:艾葉半兩,赤芍藥半兩,乾薑半兩,附子半兩,陳皮1兩,當歸1兩,川芎3分,吳茱萸1分,甘草1分。 主治:血虛腹脅(疒丂)痛。

艾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艾葉(炒)3分,黃連(去須,炒)3分,木香(一半生,一半炒)3分,肉豆蔻(去殼)3分,地榆(銼)1兩,阿膠(炙燥)半兩,當歸(切,焙)半兩。 主治:赤白痢,血多,痛不可忍。

艾葉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艾葉1兩(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木香1兩,地榆1兩(銼),伏龍肝1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1兩(銼,微炒),赤芍藥1兩,黃芩1兩。 主治:赤痢,腹痛不可忍。

艾葉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艾葉1兩(微炒),熟乾地黃2兩,代赭石1兩半(細研),乾薑1兩(炮裂,銼),芎藭1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牛角(角思)2兩(燒),牡蠣1兩(燒爲粉)。 主治:産後惡露不絕,腹(疒丂)痛,氣息乏力。

艾葉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艾葉1兩(微炒),鱉甲1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當歸1兩(銼,微炒),卷柏1兩半,白龍骨2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乾薑1兩(炮裂,銼),赤芍藥3分。 主治:婦人腹肚脹滿,臍下(疒丂)痛,大便下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