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艾葉丸方劑中使用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如痛經、腹痛、牙痛等,艾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止血消腫:艾葉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作用。對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皮膚潰瘍等,艾葉能起到止血消腫、促進癒合的作用。
艾葉的溫熱特性使其在治療寒性疾病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同時其止血消腫作用也為其在傷科、婦科等領域贏得了廣泛應用。
艾葉丸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利濕: 赤小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排膿的功效。艾葉性溫,偏於燥熱,赤小豆可中和艾葉的燥性,避免燥熱傷陰,並增強利濕效果。
- 健脾利水: 赤小豆有助於健脾利水,促進體內濕氣排出,配合艾葉溫經散寒,可改善因寒濕引起的體內水腫,增強藥效。
總而言之,赤小豆的加入,不僅可平衡藥性,更能增強艾葉丸的清熱利濕、健脾利水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艾葉丸]的組成中包含[當歸],因為當歸具有補血和調經的作用。當歸能夠增強血液循環,改善由血虛引起的經痛和經期不規則,並且有助於補充經血不足。它的調經功能能夠幫助維持月經的正常規律,使[艾葉丸]在補血和調理經期方面更加有效。
艾葉丸中加入阿膠,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止血: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的功效,但其性偏燥,容易耗傷陰血。阿膠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滋陰補血、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緩解艾葉的燥性,並補充因出血而損失的血液,達到陰陽調和、止血更為有效的目的。
- 固本培元:艾葉丸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阿膠能補益氣血,增強體質,與艾葉共同作用,可從根本上改善女性體質,使氣血充盈,達到治標兼治本的效果。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艾葉半兩,赤芍藥半兩,乾薑半兩,附子半兩,陳皮1兩,當歸1兩,川芎3分,吳茱萸1分,甘草1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酒或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艾葉丸,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艾葉4分,赤小豆4分,當歸4分,阿膠4分。 主治:失血。
艾葉丸, 出處:《雞峰》卷十五。 組成:艾葉半兩,赤芍藥半兩,乾薑半兩,附子半兩,陳皮1兩,當歸1兩,川芎3分,吳茱萸1分,甘草1分。 主治:血虛腹脅(疒丂)痛。
艾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艾葉(炒)3分,黃連(去須,炒)3分,木香(一半生,一半炒)3分,肉豆蔻(去殼)3分,地榆(銼)1兩,阿膠(炙燥)半兩,當歸(切,焙)半兩。 主治:赤白痢,血多,痛不可忍。
艾葉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艾葉1兩(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木香1兩,地榆1兩(銼),伏龍肝1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1兩(銼,微炒),赤芍藥1兩,黃芩1兩。 主治:赤痢,腹痛不可忍。
艾葉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艾葉1兩(微炒),熟乾地黃2兩,代赭石1兩半(細研),乾薑1兩(炮裂,銼),芎藭1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牛角(角思)2兩(燒),牡蠣1兩(燒爲粉)。 主治:産後惡露不絕,腹(疒丂)痛,氣息乏力。
艾葉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艾葉1兩(微炒),鱉甲1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當歸1兩(銼,微炒),卷柏1兩半,白龍骨2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乾薑1兩(炮裂,銼),赤芍藥3分。 主治:婦人腹肚脹滿,臍下(疒丂)痛,大便下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