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追崇丹」,主治「鬼胎」。古代中醫所稱「鬼胎」,多指婦女腹中異常積聚,類似於現代所言之「葡萄胎」或「血瘀閉經」等症。此類病症常表現為腹中腫塊、經血異常,或伴有劇烈腹痛,古人認為與「瘀血內阻」「邪祟作祟」有關。方劑功效強調「擊敗血,生新血」,旨在破血逐瘀、清除惡血,並促進新血生成,以恢復正常生理功能。服藥後「瀉出惡物」,即通過瀉下排出體內瘀積之物,繼而調養氣血以固本。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破血逐瘀為主
大黃(5錢)、紅花(半斤)、桃仁(14粒)、當歸尾(1兩)、牛膝(5錢)、丹皮(1兩):
- 此組藥物為破血行瘀核心。大黃瀉下通腑,導瘀外出;紅花、桃仁活血化瘀,桃仁兼潤腸通便;當歸尾專攻化瘀;牛膝引血下行;丹皮涼血散瘀。大劑量紅花(半斤)尤顯其破血之力,強力攻逐惡血。
南星(3錢)、半夏(3錢):
- 燥濕化痰,針對「鬼胎」可能伴隨的痰濕瘀阻,助消積散結。
溫陽扶正為輔
附子(2錢)、人參(5錢):
- 附子溫腎陽,助氣化以推動瘀血代謝;人參補元氣,防攻伐過度而傷正,體現「攻補兼施」思路。
龜甲(1兩):
- 滋陰潛陽,防溫燥藥過耗陰血,兼軟堅散結之效。
麝香(1錢):
- 辛香走竄,通絡開竅,助藥力速達病所,增強破血之效。
後續調養設計
瀉下惡物後,單用當歸(3兩)、紅花(1兩)煎服,意在養血活血,清除殘餘瘀滯,並修復因攻逐受損之氣血,避免留瘀復發。
綜合治療原理
此方以「破血—瀉下—扶正」為軸心:
- 峻猛攻瘀:以大黃、紅花、桃仁等組成「破血鐵三角」,配伍麝香、牛膝強化逐瘀效力,直擊「鬼胎」瘀積。
- 兼顧正氣:人參、附子溫補元氣,龜甲制約溫燥,防止攻伐傷陰。
- 分階段用藥:先破後補,符合中醫「祛邪勿傷正」原則。
推測其適應證為「實證血瘀」,患者體質需偏壯實,方能耐受峻藥。方中重用紅花、大黃,佐以人參,體現「有故無殞」的辨證思維,即在瘀血實邪明確時,適當攻伐可保無虞。
傳統服藥法
大黃5錢,枳實3錢,丹皮1兩,紅花半斤,附子2錢,當歸尾1兩,人參5錢,牛膝5錢,麝香1錢,龜甲1兩,半夏3錢,南星3錢,桃仁14粒。
擊敗血,生新血。
水煎服。1劑而胎破矣,不須2劑,瀉出惡物之後,單用當歸3兩,紅花1兩,水煎服。連用4劑,自慶安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追崇丹, 出處:《辨證錄》卷十二。 組成:大黃5錢,枳實3錢,丹皮1兩,紅花半斤,附子2錢,當歸尾1兩,人參5錢,牛膝5錢,麝香1錢,龜甲1兩,半夏3錢,南星3錢,桃仁14粒。 主治:去敗血,生新血。主治:鬼胎。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