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脾湯

ZHU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點點經》卷二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16%
肝經 14%
肺經 13%
腎經 11%
心經 9%
膀胱經 3%
膽經 2%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助脾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祛除脾胃濕氣,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增強食慾,促進消化吸收。
  2. 寧心安神:茯苓亦能寧心安神,緩解脾虛所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由於脾主運化,與心神密切相關,茯苓健脾同時亦可安神,有助於整體調理脾胃功能,改善患者身心狀態。

助脾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血養血,益脾健脾: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益脾健脾之功效。脾虛則血虛,血虛則脾虛,當歸能補血養血,使血氣充盈,脾胃功能得以改善。
  2.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助脾湯中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等偏燥性,當歸加入可起到調和藥性、緩解燥性、滋潤脾胃的作用,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吸收。

助脾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脾胃氣機不利,則易導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陳皮能理氣降逆,使脾胃氣機通暢,有助於脾胃運化,改善食慾。

二、燥濕化痰:助脾湯常用於脾胃濕困,痰濕阻滯的患者。陳皮性燥,能燥濕化痰,有助於消除痰濕,改善胸悶、咳嗽等症狀。

總而言之,陳皮在助脾湯中起着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有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化解痰濕,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助脾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氣,促進脾胃運化,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疏肝理氣:蒼朮亦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高藥效。

因此,蒼朮在助脾湯中發揮著燥濕健脾、疏肝理氣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助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白朮能補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2. 燥濕止瀉:白朮能燥濕健脾,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泄瀉、水腫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助脾湯中常配合其他燥濕利水藥物,如茯苓、蒼朮等,共同發揮燥濕止瀉的功效。

助脾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和胃: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和胃、消暑止瀉的功效。助脾湯旨在補脾益氣、助消化,白扁豆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
  2. 清熱解毒:白扁豆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消除脾胃濕熱,防止因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痛、腹脹、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對於一些脾虛濕熱兼重的患者,白扁豆的加入更能起到協同作用。

助脾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 車前子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有助於改善脾胃濕困所致的腹脹、便溏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車前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脾胃濕熱引起的口苦、口臭、食慾不振等症狀。

車前子與助脾湯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發揮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濕困之目的。

助脾湯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智,改善脾胃運化: 益智仁味甘、辛,性溫,具有健脾益智、溫腎助陽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益智仁能補益脾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增進食慾,利於營養吸收,從而促進機體生長發育。
  2. 溫腎助陽,改善脾腎氣虛: 益智仁兼具溫腎助陽之效,脾腎相合,脾主運化,腎主藏精,腎精不足會影響脾胃功能。益智仁溫腎助陽,可改善脾腎氣虛,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使脾胃功能更加健全。

助脾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消脹: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脹、理氣止痛的功效。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容易導致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可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消解脹氣,改善脾胃功能。
  2. 健脾和胃:青皮還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脾胃功能正常,才能更好的吸收營養,促進身體健康。

因此,助脾湯中加入青皮,可以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達到健脾和胃的效果。

助脾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緩解脾胃不適: 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和,能調和諸藥,減緩藥物對脾胃的刺激。助脾湯多以溫補脾胃為主,甘草能緩解藥物燥性,避免過度刺激脾胃,使其更易於吸收藥效。
  2. 補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助脾湯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甘草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能力,進一步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助脾湯」,由茯苓、當歸、陳皮、蒼朮、白朮、白扁豆、車前子、益智仁、青皮、甘草等多種中草藥組成,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便不通暢、小腹脹痛且疼痛不止等症狀。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蒼朮:性溫,味辛,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白朮: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歸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

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胃、腎經,具有補陽、補氣、溫裡溫中、調經和補腎的功效。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中藥方劑「助脾湯」中,各味中草藥相互配合,共同發揮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等功效,有效緩解小便不通暢、小腹脹痛且疼痛不止等症狀。在中醫臨牀上,「助脾湯」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陳皮、山楂肉、荊芥穗、青皮、甘草、木香、牛蒡子(炒)、枳殼。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滑利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痤瘡排尿困難尿道炎前列腺增生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助脾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陳皮、山楂肉、荊芥穗、青皮、甘草、木香、牛蒡子(炒)、枳殼。 主治:痘瘡色白如錫餅,頭目浮腫;能食無他症者。

助脾湯, 出處:《點點經》卷二。 組成:茯苓1錢半,當歸1錢半,陳皮1錢半,蒼朮1錢半,白朮1錢半,扁豆1錢半,車前子1錢半,益智1錢半,青皮1錢,甘草8分。 主治:小便不通,小腹脹痛不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