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附丸
ZHU F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大成》卷六引《澹寮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煮附丸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常與柴胡、枳殼等藥物配合,以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香附入脾經,亦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煮附丸中常加入白朮、茯苓等健脾益氣的藥物,配合香附,可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總而言之,香附在煮附丸中,既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又能調和脾胃,促進消化,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
煮附丸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可緩解附子等藥材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並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生薑性溫,二者相配,可起到溫而不燥、散寒而不寒的效果,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藥物在體內運行,發揮最佳效果。
煮附丸中加入茯神,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安神定志: 茯神性平味甘,歸心經,具有安神定志、寧心安神的功效。煮附丸主要用於治療痰熱壅肺、心煩不寐、咳喘痰多等症,茯神可輔助鎮靜安神,緩解心煩失眠,幫助患者靜心安神,從而改善睡眠質量。
- 益氣健脾: 茯神亦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煮附丸中一些藥物如附子、甘草等可能會對脾胃造成一定的負擔,茯神可起到健脾益氣、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療效。
煮附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和中寧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煮附丸中包含附子等溫燥藥物,容易耗傷脾氣,導致濕邪內阻,影響藥效發揮。茯苓加入後,可以健脾利濕,化解附子等藥物的燥性,避免脾胃受損。
- 輔助附子溫補腎陽:茯苓雖性平,但入腎經,亦可輔助附子溫補腎陽。腎陽不足,容易導致脾陽虛弱,脾失健運,則濕邪易於停滯。茯苓與附子相配合,既能溫補腎陽,又能健脾利濕,相輔相成,提升藥效。
煮附丸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 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煮附丸中包含附子等溫熱藥物,花椒的加入可增強溫中散寒之力,更有效地驅除寒邪,緩解寒性疾病。
二、 行氣止痛: 花椒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煮附丸主治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花椒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
煮附丸方劑中包含茴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煮附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而茴香的溫中散寒作用可緩解寒邪對胃腸的影響,理氣止痛則可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 增強藥效,協調藥性: 煮附丸中的附子、乾薑等藥性溫燥,搭配茴香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同時茴香的香味可引導藥力,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煮附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 氣虛(月真)脹:
「(月真)脹」為氣滯脹滿之症,多因氣虛推動無力,導致氣機鬱滯於胸腹,引發脹滿不適。此方以香附理氣解鬱,兼補氣虛(米醋浸製緩和其辛散之性),適用於虛中夾實之脹滿。 - 胸膈停痰滯氣:
痰濕停聚胸膈,阻礙氣機升降,香附能行氣開鬱,配合米醋之收斂與化瘀作用,可消痰滯、通氣道。 - 小便赤、白濁:
氣滯濕阻,久則化熱下注膀胱,導致小便赤澀或白濁(如淋濁、前列腺炎等)。香附疏肝理氣,醋製後兼入血分,調氣血以滲濕熱,間接改善水道功能。
組成與治療原理
主藥:香附子
- 性味:辛、微苦、微甘,平。
- 歸經:肝、三焦經。
- 核心作用:疏肝解鬱,理氣寬中。善治氣滯諸症,古人稱「氣病之總司」,能調暢三焦氣機。
- 醋製意義:
米醋性酸收斂,可緩和香附辛散之性,轉為「行而不傷」,更適合氣虛或久病者;醋亦能引藥入肝經血分,增強活血散結之效,對痰瘀互結之滯氣尤宜。
輔助配伍:
- 醋糊為丸:
二次強化「醋」的作用,既協調藥性,又助藥力直達病所(肝經、下焦)。 - 淡醋湯送服:
輕微酸收以約束香附走竄之性,同時醋能化瘀,助氣血流通,標本兼顧。
- 醋糊為丸:
邏輯推理與可能功效延伸:
- 氣滯→痰濕→血瘀的病理鏈:
香附行氣為主,氣行則痰消(治標);醋製後兼能化瘀,針對氣滯日久伴隨的血絡不暢(如胸膈悶痛)。 - 調肝與三焦氣化:
肝主疏泄,三焦司氣化。香附疏肝以恢復三焦水道通調,故改善小便異常(赤、濁)。
- 氣滯→痰濕→血瘀的病理鏈:
總結
本方以香附醋製為核心,通過「理氣為主,兼顧血分」的設計,針對氣虛夾滯、痰瘀互結之證,尤其適合胸腹脹滿、痰氣交阻及下焦濕熱輕症。其巧妙在於醋的雙向調節:既抑香附之散,又增其活血之效,體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擦去皮,不以多少,米醋浸1日,用瓦銚煮令醋盡)。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曬乾。
每服50丸,淡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煮附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八。 組成:附子8錢(重者兩隻,去皮臍,切作片,酒2升煮盡爲度),茴香(炒)半兩,木香半兩,葫蘆巴1兩(炒)。 主治:虛損。
煮附丸, 出處:《玉機微義》卷四十九引《澹寮方》。 組成:香附子(擦去皮,不以多少,米醋浸1日,用瓦铫煮令醋盡)。 主治:婦女經候不調,血氣刺痛,腹脅膨脹,頭暈惡心,崩漏帶下。
煮附丸, 出處:《醫方大成》卷六引《澹寮方》。 組成:香附子(去毛)1斤,老薑(不去皮)6兩,鹽2兩(上3件安沙瓶內煮3晝夜,焙乾),茯神(去皮)4兩,白茯苓(去皮)4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2兩,北茴香(淘淨,炒)2兩。 主治:氣虛(月真)脹,或胸膈停痰滯氣,小便赤,白濁。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