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瘀湯

逐瘀湯

ZHU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0.9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脾經 19%
心經 15%
肺經 10%
大腸經 10%
胃經 6%
腎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逐瘀湯中包含水蛭,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水蛭具有破瘀通經、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化解血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2. 消腫止痛:水蛭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減輕腫痛症狀,有助於改善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逐瘀湯加入水蛭,能提升藥方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對於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具有良好的臨牀療效。

逐瘀湯中加入雷丸,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雷丸性溫,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雷丸能有效改善。
  2. 驅蟲止癢:雷丸亦具驅蟲止癢之效,對於因蟲毒入侵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雷丸可以起到驅蟲止癢的作用。

因此,逐瘀湯中加入雷丸,能起到活血化瘀、驅蟲止癢的雙重作用,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

逐瘀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其藥理作用包括:

  1. 活血化瘀: 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瘀血消散。
  2. 消腫止痛: 紅花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並促進組織修復。

在逐瘀湯中,紅花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目的,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逐瘀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消積的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經。其主要作用為:

  1. 行氣止痛:枳殼能疏肝理氣,通絡止痛,有助於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
  2. 消積化瘀:枳殼具有消食積、化瘀血的作用,能促進瘀血消散,改善血液循環。

因此,在逐瘀湯中加入枳殼,可以起到行氣活血、消積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瘀血阻滯的病症。

逐瘀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緩解疼痛,調和營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瘀血所致的疼痛,並滋養肝血,使血脈流通順暢。
  2. 收斂止血,防止出血:白芍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防止瘀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出血現象,避免病情加重。

總之,白芍在逐瘀湯中起到緩解疼痛、調和營血、收斂止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逐瘀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血通絡: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腫脹、麻木等症狀,川牛膝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補益肝腎:川牛膝除了活血化瘀之外,還兼具補益肝腎的作用。對於肝腎虧虛所致的腰膝痠軟、肢體乏力等症狀,川牛膝能起到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效果。

因此,逐瘀湯中加入川牛膝,不僅能有效祛除瘀血,還能改善肝腎功能,從而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逐瘀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逐瘀湯主要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流狀態,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2. 補血養血: 當歸亦有補血養血之效,能改善血液質量,增強血液的攜氧能力,促進新陳代謝,有利於機體恢復健康。逐瘀湯中加入當歸,不僅能化瘀,還能起到補血的作用,使其更能全面地治療瘀血癥。

逐瘀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瘀血阻滯經絡、疼痛腫脹、大便乾結等症狀,桃仁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在逐瘀湯中,桃仁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夠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對於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逐瘀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各類瘀血停滯腹中所致「血臌」證,其特徵為腹部脹滿如鼓,但四肢無腫脹。病因包括:

  1. 跌僕閃挫:外傷導致腹內血脈受損,瘀血積聚。
  2. 情志鬱結:氣滯阻礙血行,久而成瘀。
  3. 風邪內襲:風邪入絡,與血相搏,阻滯氣血。

瘀血內停,阻礙氣機升降,故見腹脹如鼓;然病位在裏,未犯肌表,故四肢不腫。此與水腫、氣臌有別,關鍵在「瘀」為核心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破血逐瘀、行氣疏絡」為主軸,兼顧養血涼血,標本兼治。

(一)逐瘀破血核心

  1. 劉寄奴(2錢)+ 蘇木(1.5錢)+ 紅花(1錢)+ 桃仁(7粒)
    • 四藥均入血分,辛散苦泄,破血消癥。劉寄奴善消「陳舊性瘀血」;蘇木偏行腹部瘀滯;紅花、桃仁協力化瘀,為活血基礎結構。
  2. 漆渣(8分,炒煙盡)
    • 乾漆炒製後毒性減而逐瘀力存,《本草綱目》謂其「削年深堅結之積滯」,針對頑固瘀血。

(二)疏通行散輔助

  1. 王不留行(1.5錢)+ 茜根(1錢)+ 紫草(1錢)
    • 王不留行通利血脈,「走而不守」;茜根涼血活血,防瘀久化熱;紫草活血兼解毒,防瘀熱互結。
  2. 青皮(1錢)+ 楂肉(1.5錢)
    • 青皮破氣開鬱,氣行則血行;山楂化肉食積滯,兼散瘀血,尤宜瘀阻伴食滯者。

(三)養陰護正基礎

  • 生地(3錢)+ 歸尾(3錢)+ 赤芍(2錢)
    • 當歸尾破瘀兼補血;生地涼血養陰,防破血傷津;赤芍散瘀清熱,與生地共制溫燥之性。

(四)服法強化藥力

  • 酒兌服:酒性溫通,助藥勢直達血分,增強逐瘀效果。

三、治療原理歸納

  1. 多層次逐瘀:針對「新瘀」(如跌閃)與「久瘀」(如鬱結),配伍破血、散血、涼血之品,層層分解。
  2. 氣血雙調:以青皮、楂肉行氣,符合「氣為血之帥」理論,破除氣滯血瘀互結。
  3. 攻補兼施:歸、地、芍養血和血,使瘀去而不耗血,尤其適合久病體弱瘀血者。

此方結構嚴謹,為古代治療「血臌」之代表,體現中醫「通因通用」之法,對現代應用於肝硬化腹水、婦科癥瘕等屬瘀血證者,仍具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劉寄奴2錢,茜根1錢,王不留行1錢5分,漆渣8分(可炒盡煙),歸尾3錢,赤芍2錢,生地3錢,桃仁7粒,紅花1錢,紫草1錢,楂肉1錢5分,青皮1錢,蘇木1錢5分。
水煎,酒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乳房硬結胸悶胸痛月經顏色紫黯上腹胃脘痛面色較黑心情煩燥舌頭上面有瘀斑舌頭發紫月經腹痛四肢肌膚麻木肋間神經疼痛手掌大小魚際處,膚色紅赤皮膚風疹惡露不下全身酸痛胸悶脹月經夾有血塊心悸視物變形經常疲勞想睡

相同名稱方劑


逐瘀湯,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當歸2錢,紅花2錢,生地2錢,官桂1錢5分,烏藥1錢5分,桃仁(去皮尖)1錢5分。 主治:産後瘀血凝滯,頭疼發熱,胸膈不寬,肚腹絞痛。

逐瘀湯, 出處:《青囊全集》卷上。 組成:劉寄奴2錢,茜根1錢,王不留行1錢5分,漆渣8分(可炒盡煙),歸尾3錢,赤芍2錢,生地3錢,桃仁7粒,紅花1錢,紫草1錢,楂肉1錢5分,青皮1錢,蘇木1錢5分。 主治:瘀血氣滯腹痛。

逐瘀湯, 出處:《傅青主男女科·男科》卷上。 組成:水蛭(炒黃,爲末)3錢,雷丸3錢,紅花3錢,枳殼3錢,白芍3錢,牛膝3錢,當歸2兩,桃仁40粒。 主治:或因跌閃而瘀血不散,或鬱憂而結血不行,或風邪而蓄血不散,留在腹中致成血臌,腹脹如臌,而四肢手足並無臌意。

逐瘀湯, 出處:《直指》卷二十三。 組成:川芎1分半,白芷1分半,生乾地黃1分半,赤芍藥1分半,五靈脂1分半,枳殼(制)1分半,阿膠1分半,蓬莪朮1分半,茯神1分半,木通1分半,生甘草1分半,大黃(生用)1分半,桃仁(去皮,焙)1分半。 主治:通利大小便,取下惡物。主治:痔瘡,瘀血作痛。赤痢血痢,痛不可忍,又治血痔。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