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瀝達痰丸

ZHU LI DA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9%
胃經 16%
心經 12%
肝經 8%
大腸經 7%
腎經 3%
膽經 3%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竹瀝達痰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是為了其燥濕化痰之效。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竹瀝達痰丸主要針對痰多、咳嗽等症狀,而半夏可以有效地祛除痰濕,並緩解咳嗽,進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同時,半夏還可以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濕阻肺導致的嘔吐也有輔助作用。

竹瀝達痰丸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生津,化痰止咳: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能增強人體正氣,促進津液生成,有效化解痰液。對於因氣虛津虧導致的痰多咳嗽,人參能起到輔助化痰止咳的作用。
  2. 扶正祛邪,增強療效:竹瀝達痰丸以竹瀝為君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人參作為輔藥,能補氣益氣,增強人體正氣,使藥物更易於發揮作用,提高藥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總而言之,竹瀝達痰丸中加入人參,可通過益氣生津,化痰止咳,並扶正祛邪,增強療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竹瀝達痰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化痰: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化痰之功。竹瀝達痰丸以竹瀝為君藥,清熱化痰,而茯苓則輔助其利水滲濕,使痰液易於排出,且能健脾胃,防止因痰濕阻滯而引起的脾胃不和。
  2. 配合竹瀝,清熱解毒:竹瀝性寒,清熱解毒,但寒涼過度可能傷脾胃。茯苓性平,能緩和竹瀝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同時又能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竹瀝達痰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燥濕,降逆止嘔: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竹瀝達痰丸以竹瀝清熱化痰為主,而陳皮的理氣作用,能輔助竹瀝更好地疏通氣機,使痰液更容易排出,同時也能緩解因痰溼阻滯而引起的嘔吐。
  2. 調和藥性:竹瀝性寒,竹茹性涼,若單用恐傷脾胃。陳皮性溫,可溫和脾胃,緩解竹瀝、竹茹的寒性,避免藥性過寒而損傷正氣,使藥性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竹瀝達痰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 竹瀝清熱化痰,但性寒,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竹瀝的寒性,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保護脾胃。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潤肺、止咳等功效,能與竹瀝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化痰止咳的作用,提高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甘草的加入,不僅能中和竹瀝的寒性,還能增強其治療效果,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竹瀝達痰丸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竹瀝達痰丸主治痰濕阻肺之症,白朮可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正常,減少痰濕的生成,從根本上解決痰多咳嗽的病因。
  2. 助藥力:竹瀝達痰丸中的竹瀝性寒,善於清熱化痰,但同時也易傷脾胃。白朮性溫,可緩解竹瀝的寒性,防止傷脾胃,並有助於藥力更好地發揮,提高療效。

竹瀝達痰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燥溼化痰: 大黃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燥溼的功效。痰熱壅肺者,往往兼有腸胃溼熱,大黃可清熱瀉火,使熱邪得解,痰液得以消散。
  2. 引藥下行,促進排痰: 大黃入腸,能引藥下行,促進藥物向下滲透,從而更好地發揮竹瀝清肺化痰的功效,使痰液順利排出。

竹瀝達痰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竹瀝達痰丸主要針對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黃芩可清肺熱、化痰濕,起到輔助作用。
  2. 解毒止咳: 黃芩亦具解毒止咳之效。若咳嗽痰多伴有口苦、咽喉腫痛等症狀,黃芩可清熱解毒,消炎止咳,改善症狀。

竹瀝達痰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化痰止咳: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降逆化痰之效。其溫性可助竹瀝化解痰濁,止咳平喘。
  2. 理氣降逆:痰濁上逆常伴隨氣逆,沉香能理氣降逆,使氣機順暢,有助於痰液的排出。此外,沉香還能溫中和胃,緩解痰濁上逆引起的胸悶氣促、噁心嘔吐等症狀。

總而言之,沉香的加入不僅有助於化痰止咳,更能理氣降逆,使竹瀝達痰丸的療效更佳。

竹瀝達痰丸方劑中包含礞石,主要原因如下:

  1. 降逆止嘔:礞石性寒,味辛,入肺、胃經,能降逆止嘔,清熱化痰。竹瀝達痰丸主治痰熱壅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礞石有助於降逆止嘔,緩解因痰熱上壅引起的嘔吐。
  2. 化痰止咳:礞石能化痰止咳,且性寒,可清熱解毒,與竹瀝、貝母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達到治療痰熱咳嗽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竹瀝達痰丸」,組成如下: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沉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
  • 礞石: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安神定驚、利尿通淋。

**主治功效:**痰積:痰液積聚成塊,阻塞在胸膈之間,吐不出來,咽喉至胃脘部像一條線一樣狹窄疼痛,頭暈目眩,腹部有塊塊積物;頸部出現痰核。

**總結:**中藥方劑「竹瀝達痰丸」組成複雜,具有多種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痰積,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安神定驚、利尿通淋等作用。

傳統服藥法


青礞石1兩,沈香5錢,大黃2兩(酒蒸),黃芩2兩,橘紅2兩,半夏2兩,甘草1兩。
清熱逐痰,苦辛咸降,蕩滌痰涎。
先將磁石打碎,用樸消1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竹瀝、薑汁為丸。
薑湯送下。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痰核流注暈眩梅尼爾氏病大便秘結癲癇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大腸激擾綜合症咳嗽多痰癡呆智能低下昏迷突然暈倒不省人事舌苔黃膩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竹瀝達痰丸, 出處:《醫方集解》。 組成:青礞石1兩,沉香5錢,大黃2兩(酒蒸),黃芩2兩,橘紅2兩,半夏2兩,甘草1兩。 主治:清熱逐痰,苦辛鹹降,蕩滌痰涎。主治:實熱老痰,咳嗽痰稠,或癲狂,或驚癇,或神昏,大便秘結,舌苔黃厚而膩。

竹瀝達痰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半夏2兩(湯泡洗7次,再用生薑汁浸透,曬乾切片,瓦上微火炒熟用之),人參1兩(去蘆),白茯苓2兩(去皮),陳皮2兩(去白),甘草1兩(炙),白朮3兩(微火炒過),大黃3兩(酒浸透熟,曬乾後用),黃芩3兩(酒炒),沉香5錢(用最高者),礞石1兩(搗碎,用焰消1兩和勻,放入銷銀鍋內,上用瓦片蓋之,用鹽泥固濟曬乾,以炭煅過,如金黃色者可用)。 主治:能運痰於大腸從大便出,不損元氣,又能達痰。主治:痰積、痰涎凝聚成積,結在胸膈,吐咯不出,咽門至胃脘窄狹如線疼痛,目眩頭旋,腹中纍纍有塊;頸項痰核。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