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元門頂

XIAO YUAN MEN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串雅補》卷一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心經 18%
肝經 18%
胃經 14%
肺經 14%
腎經 7%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元門頂」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由於方劑中可能存在藥性較烈或寒涼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傷害,提升藥效的協調性。
  2.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具有益氣健脾、潤肺止咳、緩解疼痛等功效,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的療效。例如,甘草可與其他藥材配合,增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中藥方劑「小元門頂」中加入麻油,主要是考慮其潤滑、活血、止痛的作用。

麻油具備滑利性,可以潤滑腸道,促進排便,緩解便祕引起的腹痛;同時,麻油亦有活血化瘀的效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減輕疼痛;此外,麻油還具有溫經止痛的作用,可以溫暖經絡,緩解寒性疼痛。

因此,在「小元門頂」方劑中加入麻油,可以起到潤腸通便、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小元門頂」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方劑中若有血虛、血瘀等症狀,當歸可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阻滯。
  2. 調和藥性:當歸性溫和,可調和方劑中其他藥物的寒熱燥濕之性,使藥效更協調,避免藥物單獨使用產生副作用。

小元門頂方劑中加入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小元門頂方劑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面部疼痛、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狀,羌活可以有效地驅散風寒,緩解疼痛和瘙癢。
  2. 通絡止痛,升發陽氣: 羌活還具有通絡止痛、升發陽氣的功效。小元門頂方劑中常加入羌活,可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頭痛、頭暈等症狀,並使陽氣上升,增強抵抗力。

因此,小元門頂方劑中加入羌活,可以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面部疼痛、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狀,並起到通絡止痛、升發陽氣的作用。

小元門頂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小元門頂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鼻炎、鼻塞等症狀,白芷的加入有助於驅散風寒之邪,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2. 消腫止痛: 白芷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鼻腔腫痛也有緩解作用。

總之,白芷在小元門頂方劑中起著疏散風寒、通鼻竅、消腫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治療鼻炎等症狀的重要藥材。

小元門頂方劑中使用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邪止癢: 雄黃性味辛溫,具有較強的殺蟲止癢作用,可有效驅除體表及內部的蟲邪,適用於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

2. 化瘀止痛: 雄黃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炎症反應,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也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因此,小元門頂方劑中使用雄黃,旨在通過其驅邪止癢和化瘀止痛的雙重作用,治療相關疾病。

小元門頂方劑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原因如下:

  1. 化痰止咳:白僵蠶性寒,入肺經,能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小元門頂方劑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白僵蠶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2. 熄風定驚:白僵蠶具有熄風定驚的功效,對於小兒驚風、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小元門頂方劑中可能加入白僵蠶,用以治療小兒因風熱、痰熱等引起的驚癇症狀。

小元門頂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為橄欖科植物乳香樹的樹脂,性溫,味辛,入血分、氣分。其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加速瘀血消散。消腫止痛之功,則能緩解疼痛,消退腫脹。

小元門頂方劑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乳香正是針對這些病症的藥效而被選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特性,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恢復組織功能。

「小元門頂」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並緩解疼痛,因此常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
  2. 補腎壯陽,溫中止痛:沒藥亦具有補腎壯陽、溫中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症狀。對於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腹痛、胃痛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緩解效果。

綜上所述,沒藥在「小元門頂」方劑中起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腎壯陽、溫中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小元門頂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小元門頂,出自《串雅補》,原方名為「瘋門頂」。此方劑雖名帶「瘋」,實則主治諸毒瘋氣,其組成藥味繁雜,各司其職,共同發揮祛邪扶正之效。綜觀全方,可見其治療原理乃是:疏散外邪、解毒散結、活血止痛

方劑組成與藥性分析

  • 番木鱉 (原方用,現今禁用,改以甘草代之):原方以番木鱉為主藥,經甘草水煮透,麻油炸黃,取其辛溫之性,能散結通絡,祛風止痛。但因其毒性較大,現代已禁用,改以甘草替代,取其調和藥性,解毒止痛之功。
  • 麻油:潤滑皮膚,緩和藥性之燥烈,並有助於藥力滲透。
  • 當歸:補血活血,既可養血,又能促進氣血運行,為治療諸痛之要藥。
  • 羌活:辛溫發散,祛風散寒,能解肌表之邪,並有止痛之效,擅長治療上肢及頭面部之風寒濕痹。
  • 白芷:辛溫,解表散風,可疏散風邪,並有止痛之功。亦能散風濕,且有通竅之效。
  • 雄黃:辛溫有毒,具殺蟲解毒之效,外用可治瘡瘍疥癬,內服可祛邪解毒。
  • 白殭蠶:辛鹹平,祛風解毒,化痰散結,可用於風痰阻絡之病。
  • 乳香:辛溫,活血止痛,消腫生肌,善於治療血瘀疼痛,且能促進瘡瘍癒合。
  • 沒藥:苦平,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與乳香同用,增強活血止痛之效。

主治功效分析

此方劑主治諸毒瘋氣,所謂「瘋氣」者,多指由風邪、濕邪或毒邪侵襲所致,症狀多變,或見肢體麻木、疼痛,或見瘡瘍腫痛、頑固不愈。此方劑綜合作用,主要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祛風散寒,解表散邪:羌活、白芷皆具辛溫之性,能發散表邪,祛除風寒,改善因風寒外邪所致的肢體疼痛。
  2. 清熱解毒,散結止痛:雄黃雖有毒性,但能殺蟲解毒,配伍其他藥物,可清除體內之毒邪。白殭蠶則有化痰散結之功,能疏通經絡,緩解因痰濁阻滯引起的疼痛。
  3. 活血化瘀,消腫生肌:當歸、乳香、沒藥同用,活血化瘀止痛,改善因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同時能促進瘡瘍癒合,消腫生肌。
  4. 調和諸藥,緩和藥性:甘草能調和諸藥,減輕方中藥物的燥烈之性,麻油亦能緩和藥性,使藥力溫和持久。

總結

小元門頂方劑,以祛邪為要,兼顧扶正,配伍嚴謹,藥性雖猛,但經調和,可發揮其祛風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故能治療諸毒瘋氣之證。此方可謂是古代醫家在治療疑難雜症方面的一次探索,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整體觀唸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番木鱉2兩(甘草水煮透,去皮毛,麻油3兩,炸黃),當歸1兩,羌活1兩,白芷1兩,雄黃1兩,甲片,僵蠶1兩,乳香1兩,沒藥1兩。
上為末。
每服7-9分,陳酒調下。蓋被出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元門頂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小元門頂,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番木鱉2兩(甘草水煮透,去皮毛,麻油3兩,炸黃),當歸1兩,羌活1兩,白芷1兩,雄黃1兩,甲片,僵蠶1兩,乳香1兩,沒藥1兩。 主治:諸毒瘋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