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附子乾薑湯

YIN CHEN FU ZI QIAN JI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心經 16%
腎經 16%
胃經 15%
肝經 9%
肺經 8%
膀胱經 4%
膽經 2%
大腸經 1%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附子乾薑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作用,但其寒涼性容易損傷陽氣,導致脾陽虛弱,加重黃疸。附子的加入可溫陽散寒,防止茵陳寒涼損傷陽氣,並協同茵陳利濕退黃。
  2. 扶正祛邪,促進恢復: 附子可溫補心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有利於消除病邪,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同時,附子可配合乾薑溫脾胃,促進脾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利於體內水溼的排出。

茵陳附子乾薑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氣:茵陳附子乾薑湯主治寒濕困脾之證,乾薑性溫,辛散溫通,可溫中散寒,助陽氣,使脾胃陽氣恢復,驅散寒濕,促進脾胃運化。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茵陳性苦寒,附子性熱,乾薑性溫,三藥合用,寒溫相濟,既可發揮茵陳清熱利濕之功,又可避免附子過於燥烈,避免損傷脾胃,更能使藥力相得益彰,提高療效。

茵陳蒿在茵陳附子乾薑湯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解毒退黃: 茵陳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退黃之效。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黃疸、發熱、腹痛等症狀,茵陳蒿可有效疏泄肝膽濕熱,促進膽汁分泌,利尿排毒,達到退黃止痛之目的。
  2. 配合附子乾薑溫陽散寒: 茵陳附子乾薑湯中附子乾薑溫陽散寒,而茵陳蒿則清熱利濕,兩者相輔相成。對於因寒濕阻滯導致的黃疸、腹痛等症狀,茵陳蒿可以清熱利濕,配合附子乾薑溫陽散寒,溫中散寒,達到寒熱兼治之效。

茵陳蒿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健脾利濕:茵陳蒿湯以茵陳蒿為主,擅長清熱利濕,但若脾虛濕盛,則不利於濕邪的清除。白朮能健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與茵陳蒿相輔相成,使利濕效果更顯著。
  2. 扶正祛邪:茵陳蒿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傷及脾胃陽氣。白朮性溫,能補脾益氣,溫陽化濕,有助於扶正祛邪,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之效,附子溫陽散寒,乾薑溫中散寒止嘔,三者合用可溫陽利濕,散寒止嘔。但此方中加入草荳蔻,目的在於增強溫陽散寒之力,並促進脾胃氣機升降。草荳蔻辛溫,能溫脾胃,行氣止痛,有助於改善因寒濕困脾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等症狀。

草荳蔻的加入,如同錦上添花,不僅提升了方劑的溫陽散寒作用,更能協調脾胃,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茵陳附子乾薑湯為一方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寒濕困脾而導致的黃疸等症狀。此方由茵陳、附子、乾薑等藥材組成,其中加入了茯苓這一重要成分。茯苓味甘、性平,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在茵陳附子乾薑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增強其去濕的作用,幫助改善患者由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所引起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

此外,茯苓還能調和藥物之間的性質,使整個方劑更加平衡。由於附子和乾薑均屬溫熱之品,可能對某些患者造成過度燥熱的副作用,而茯苓的性質平和,能夠緩解這種燥熱感,並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總體而言,茯苓在此方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及“藥物相輔相成”的原則,對於增強方劑的全面療效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茵陳附子乾薑湯為一方常用於治療寒濕困脾或脾胃虛寒等症狀之經典方劑。然而,在傳統的茵陳附子乾薑湯組成中,主要成分為茵陳蒿、附子及乾薑,並未見到枳實的記載。若在某個變體方中加入了枳實,則可能出於增強方劑療效的考量。枳實性味苦溫,歸脾、胃經,功能行氣消痞、化痰散結,對於脘腹脹滿、食積氣滯等症有良好療效。加入枳實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增強行氣和中、消滯除滿的效果,使整個方劑在溫陽化濕的基礎上,更能解決因氣滯導致的消化不良問題。此外,附子與乾薑溫中散寒,茵陳蒿清利濕熱,配合枳實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協調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達到治療目的。總體而言,加入枳實能更全面地處理脾胃相關病症,符合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

茵陳附子乾薑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 半夏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茵陳附子乾薑湯用於治療寒濕內阻,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泄瀉,而半夏有助於降胃氣,止嘔止瀉,改善脾胃功能。
  2. 解毒止痛: 半夏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茵陳附子乾薑湯中附子、乾薑等藥物可能帶來的毒性反應,並減輕腹痛等不適症狀,提高藥物安全性。

茵陳附子乾薑湯中加入澤瀉,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瀉熱除煩之功效。

茵陳附子乾薑湯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痺痛,而澤瀉能夠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寒濕之邪排出,減輕痺痛之症狀。此外,澤瀉亦有清熱瀉火之效,可緩解因寒濕阻滯所致的發熱、煩躁等不適,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茵陳附子乾薑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中,助藥力達邪:茵陳附子乾薑湯主要用於治療寒濕阻滯,脾胃虛寒之證,而陳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和中、燥濕化痰之效。它可以疏通氣機,促進脾胃運化,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驅除寒濕、溫補脾陽之目的。
  2.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附子、乾薑性溫熱,易燥烈傷陰,而陳皮性偏溫和,能緩解附子、乾薑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主治功效


茵陳附子乾薑湯

茵陳附子乾薑湯是中藥方劑之一,主治功效為:因為使用涼藥的劑量過大,變成了陰證,身體和眼睛都變黃,四肢皮膚冰冷,心下痞硬,眼睛澀痛不想睜開,自己拉肚子蜷縮著躺著。身體和眼睛都變黃,四肢沉重,背部怕冷,皮膚冰冷,心下痞硬,按壓就會疼痛,眼睛澀痛不想睜開,眼睛看不清楚,懶得說話,自己出汗,小便量少,大便拉出來了但沒有拉乾淨,脈搏緊而細,按壓時感覺空虛,寒濕相合的陰證發黃。

中藥方劑組成

中藥功效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草荳蔻芳香化濕、溫裡散寒、健脾胃、理氣行氣、降氣、燥濕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枳實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

總結

茵陳附子乾薑湯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可治療濕溫、濕疹、濕瘡等疾患;退熱、退黃、縮肝等症狀;治療下焦濕熱瘙癢、足脛跗腫和濕瘡流水;具有止癢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滑腸作用,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黃熱病腹瀉怕冷身體容易出汗胃腸脹氣背部感覺冷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附子乾薑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二十三。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3錢,乾薑(炮)2錢,茵陳1錢2分,白朮4分,草豆蔻(面裹煨)1錢,白茯苓(去皮)3分,枳實(麸炒)半錢,半夏(湯泡7次)半錢,澤瀉半錢,陳皮3分(去白)。 主治:因涼藥過劑,變爲陰證,身目俱黃,四肢皮膚冷,心下痞硬,眼澀不欲開,自利蜷卧。身目俱黃,肢體沉重,背惡寒,皮膚冷,心下痞硬,按之則痛,眼澀不欲開,目睛不了了,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脈緊細,按之空虛,寒濕相合之陰症發黃。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