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內補丹方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擅長清熱瀉火,尤其對於心火亢盛、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內補丹可能因應患者體內存在熱證,以黃連清熱瀉火,平衡體內陰陽,達到治療效果。
-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一定的抑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內補丹可能包含黃連,旨在輔助治療某些伴隨炎症反應的病症,例如腸胃炎、口瘡等。
總而言之,黃連在內補丹中扮演著清熱瀉火、抑菌消炎的角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發揮其獨特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內補丹方劑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腎固精:山茱萸性溫味酸,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之效。內補丹方劑主治腎虛精虧,腰膝痠軟,遺精滑精等症狀,而山茱萸能補腎固精,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收斂止汗:山茱萸還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止汗固精,對於腎虛引起的盜汗、自汗等症狀也有不錯的療效。內補丹方劑中常搭配其他收斂止汗藥物,如牡蠣、龍骨等,共同發揮固澀止汗之功效。
內補丹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內補丹常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寒凝血瘀等證,而乾薑的溫陽散寒作用可助藥力驅除寒邪,恢復陽氣,促進脾腎功能。
2. 促進藥效:乾薑的辛溫之性,可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有利於藥效的發揮。此外,乾薑還能起到調和藥性,減輕寒涼藥物的寒性,使藥物作用更趨溫和。
內補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內補丹屬於補益氣血的方劑,加入當歸可以補益心血,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滋陰補血,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症狀。
- 調和藥性: 方劑中其他藥物可能存在較燥或較寒的特性,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燥熱或寒涼,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
內補丹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之功效。對於陽氣虛弱、陰虛火旺所致的潮熱盜汗、虛煩不眠、腰膝痠軟等症狀,鱉甲能起到滋陰降火、潛陽固精的作用。
- 軟堅散結: 鱉甲還具有軟堅散結之功效,能化解積聚在體內的痰濁、瘀血,對於瘰癧、癭瘤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內補丹方劑中加入鱉甲,可起到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有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內補丹方劑中含有芫花,這看似矛盾,實則蘊含巧妙的醫理。芫花性寒,味苦辛,具有瀉火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在方中並非直接用作瀉下,而是取其寒涼之性,以制約方中其他溫燥藥物的燥熱之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陰,同時也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此外,芫花亦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提升藥效。其與其他藥物配合,能達到溫而不燥、清而不寒的平衡,達到治療效果。因此,內補丹中加入芫花,並非簡單地將寒涼之物加入溫熱之方,而是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達到陰陽調和,治病求本的目的。
內補丹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內補丹常用於治療風寒束表、頭面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白芷可有效疏散風寒,改善頭面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白芷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內補丹部分組成藥物可能存在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白芷的加入可增強此功效,並輔助治療相關病症。
內補丹方劑中含有乾漆,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活血化瘀:乾漆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腰膝痠軟、肢體麻木等症狀,乾漆能起到活血通絡、改善循環的作用。
- 祛風除濕:乾漆亦能祛風除濕,對於風濕痺痛、關節腫痛等症狀,乾漆可以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其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乾漆在內補丹方劑中,主要發揮活血化瘀和祛風除濕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對於[內補丹]中的烏頭成分,烏頭雖然有毒,但在正確配伍下能夠發揮散寒止痛的作用,適用於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症狀。烏頭需經過特殊處理以減少其毒性,以確保使用的安全性。
「內補丹」方劑中包含「巴豆」,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巴豆性峻烈,有瀉下通便之效,看似與補益相悖,但其作用原理在於「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方中以巴豆破除積滯,暢通氣血,為補益藥物開路,促進其藥力深入臟腑,達到補益之效。此乃「攻補兼施」之法,方能真正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內補丹方劑中使用血餘炭,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收斂止血: 血餘炭性寒,入肝經,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內補丹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氣虛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例如鼻衄、咯血、尿血等。血餘炭可收斂止血,有助於控制出血,緩解病情。
- 補益腎陰: 血餘炭入腎經,可補益腎陰。腎陰虧虛是許多出血癥狀的根源,而血餘炭可以滋陰降火,有助於改善腎陰不足,從根本上治療出血。
總而言之,血餘炭在內補丹方劑中起到收斂止血、補益腎陰的作用,是治療腎虛、氣虛引起的出血症狀的重要藥材。
內補丹方中包含桃仁,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肺、大腸經。其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而潤腸通便則有助於排泄宿便,改善便祕症狀。
內補丹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血瘀阻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等症狀。桃仁的加入可促進血行,改善氣血循環,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達到內補的效果。
內補丹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助陽: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其溫陽助陽之力,能溫補腎陽,改善陽虛體質,對於寒濕凝滯、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陽痿早泄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 引藥入腎: 肉桂辛溫走氣,能引藥入腎,增強補腎效果。內補丹中的其他藥材,例如熟地黃、山藥等,需藉助肉桂的引導才能更好地發揮補腎功效,達到整體治療目的。
內補丹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內補丹以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為主要功效,而陳皮的加入,則可助於化解藥物中的濕氣,促進脾胃運化,使藥效更易於吸收。
- 行氣止痛: 陳皮能理氣行氣,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內補丹可能用於治療一些氣血不足、經絡不通的病症,陳皮的加入則能增強止痛的效果。
內補丹方劑中包含蕓苔,主要是利用其 辛溫散寒 的特性。
蕓苔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 溫肺化痰、散寒止痛 的功效。內補丹方劑主要用於治療 陽虛寒凝、脾腎不足 等症狀,而蕓苔可以 溫陽散寒、補益脾腎,起到 溫通經絡、止痛化痰 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寒凝、氣滯、痰濁等症狀。
內補丹方劑中包含龍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鎮靜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靜安神、斂汗固精之效。對於內補丹所治療的失眠、心悸、多夢、遺精等症狀,龍骨能起到鎮心安神、收斂固澀的作用,幫助改善睡眠質量,緩解心神不寧。
- 固本培元: 龍骨性寒,入腎經,能補腎固本,對於內補丹所治療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乏力等症狀,龍骨能起到滋補腎精、強壯筋骨的作用,幫助改善體質,增強體力。
主治功效
內補丹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雞峯普濟方》中提及內補丹可用於治療「婦人久患血崩不止,累醫無功者」。此症狀的病機,根據張銳所述,在於「肝腎氣風邪客滯於營衛之間,使氣血不能周養四肢」。 此處點明瞭病因的核心:肝腎氣血虧虛,風邪客滯。
內補丹的組成藥物,正針對此病機進行多層次的治療:
1. 補肝腎,益氣血: 方中以山茱萸、鳥甲為主藥,專司補益肝腎之陰,從根本上解決肝腎虛弱的問題。 當歸養血調經,輔助補益氣血,使氣血充盈,以濡養四肢,改善血崩症狀。 幹薑溫中散寒,既能溫補脾陽,促進氣血生化,又能溫通經脈,避免寒邪阻滯血行。 肉桂溫腎壯陽,與山茱萸、鳥甲協同作用,進一步加強補腎效果。
2. 活血化瘀,止血: 血崩的關鍵在於血失不控,因此方中加入桃仁活血化瘀,促進瘀血排出,並配合血餘炭涼血止血,雙管齊下,既能化瘀,又能止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3. 清熱解毒,調和氣機: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以清除因血瘀或感染所產生的熱毒,防止病情加重。 陳皮理氣健脾,可疏肝理氣,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避免氣滯血瘀。 白芷解表散寒,祛除可能存在的風邪,進一步協調機體功能。
4. 其他輔助藥物: 芫花、巴豆、乾漆等藥物,具有攻下、消癥、散結的作用,雖然在現代醫學應用上需謹慎,但在古代方劑中,可能用於針對某些特殊情況下的瘀血阻滯,或其他併發症的治療,但其具體作用機制需要結合當時的臨牀實際情況來判斷。 紅頭、龍骨、蕖苔等藥物的功能,在方中可能發揮輔助作用,例如紅頭的散寒止痛,龍骨的鎮靜安神等,幫助整體調理身體狀態。
治療原理總結: 內補丹的治療原理在於標本兼治。一方面,它通過補益肝腎,益氣養血,從根本上解決肝腎虧虛的問題;另一方面,它通過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清除邪氣,從而迅速止血,控制病情。 藥物間的配伍,相輔相成,整體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血崩的目的。 方中溫熱藥與涼血藥的配合使用,也體現了古代醫家對於寒熱平衡的重視。 需要注意的是,方中部分藥物毒性較大,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分,山茱萸1分,乾薑1分,當歸1分,鱉甲1分,芫花(醋搜令濕) 1分,香白芷1分,乾漆(油搜令濕) 1分,川烏頭(去皮臍)1分,巴豆(大者,和殼用) 半兩,亂發半兩,桃仁半兩,官桂1分(銼,去粗皮),陳皮1分(銼碎,炒),芸苔1分(炒,取白仁),白龍骨1分(煅令通赤,細研)。
補中調血。
上前十二味,同入一瓶子內,用鹽泥固濟,頂上留一眼子,火煅煙白,急將出,候冷取藥,細研;後四味,為細末,同前研藥都作一處,拌合,再研令勻,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臨臥用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 組成:黃連1分,山茱萸1分,乾薑1分,當歸1分,鱉甲1分,芫花(醋搜令濕)1分,香白芷1分,乾漆(油搜令濕)1分,川烏頭(去皮臍)1分,巴豆(大者,和殼用)半兩,亂發半兩,桃仁半兩,官桂1分(銼,去粗皮),陳皮1分(銼碎,炒),芸苔1分(炒,取白仁),白龍骨1分(煅令通赤,細研)。 主治:補中調血。主治:婦人久患血崩不止,累醫無功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