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硇砂乳香丸
NAO SHA RU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人衛本)卷六十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1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硇砂乳香丸方劑中使用硇砂,其主要原因在於硇砂具有以下特性:
- 燥濕化痰: 硇砂性寒,味辛,入肺經,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壅肺、咳嗽喘息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 消腫止痛: 硇砂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腫瘍、瘰癧等疾病。
然而,硇砂亦具毒性,應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在醫藥領域,硇砂的使用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配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其藥效,避免其毒副作用。
硇砂乳香丸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2. 促進藥效: 乳香與硇砂等藥材配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硇砂的滲透,加強其消腫止痛效果,同時也能緩解硇砂的毒副作用。
硇砂乳香丸中加入安息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痛消腫: 安息香性溫,具有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乳香本身亦具止痛消腫作用,二者合用,可增強止痛消腫效果,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 溫通經絡: 安息香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乳香則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二者配伍,可溫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傷痛的恢復。
中藥方劑[硇砂乳香丸]的組成中包含巴豆,是因為巴豆具有強效的通便作用。巴豆能夠促進腸道蠕動,改善由便秘引起的腹脹、排便困難等問題。在[硇砂乳香丸]中,巴豆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通便效果,有助於改善由便秘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由於巴豆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避免引發不適。
硇砂乳香丸方中加入杏仁,主要考量其潤肺止咳之效。
杏仁性平味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止喘、通便之功效。方中硇砂性寒,乳香辛溫,二者合用,寒熱相濟,可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但容易傷肺燥津。加入杏仁,可緩解藥性偏燥之弊,同時潤肺止咳,協同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硇砂乳香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谷疸」與「酒疸」兩類黃疸病症,其病機多與濕熱積滯、氣血瘀阻相關。
- 谷疸:因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食後頭眩、腹滿,屬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停,鬱而化熱,熏蒸膽腑而成。
- 酒疸:因酗酒無度,濕熱內蘊,症見身黃、脈沉實,提示病邪深裡,實證為主。
此方旨在攻逐積滯、活血行氣,以通利膽道,消退黃疸。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配伍具有「攻積、化瘀、通絡」三大特點:
硇砂(1兩半):
- 性味鹹苦辛溫,具腐蝕消積之效,能化頑痰、破瘀血,直達病所,開通阻塞。
- 針對黃疸濕熱久鬱成瘀之證,疏通膽道膠結之滯。
乳香(1兩半):
- 辛香走竄,活血止痛,與硇砂協同增強化瘀之力,改善氣血壅滯所致的腹滿疼痛。
安息香(1兩半):
- 芳香開竅,行氣辟穢,助硇砂、乳香宣透濕濁,調暢氣機。
巴豆(30粒,醋製):
- 峻下冷積,醋製後毒性稍緩,仍保留其猛烈之性,可瀉下腸胃積滯,導濕熱從二便出。
杏仁(27粒,炒研):
- 苦降肺氣、潤腸通便,佐巴豆降泄之力,並緩和諸藥之燥烈。
棗肉為丸:
- 甘緩和中,護胃氣,兼制峻藥傷正。
三、方劑作用推論
- 峻瀉導滯:巴豆、杏仁配伍,通瀉腸腑濕熱積滯,使邪有出路。
- 活血破結:硇砂、乳香破血行氣,化解膽道瘀阻,改善氣血運行。
- 芳香化濁:安息香宣透濕濁,解酒毒穢氣,助脾胃復運。
全方以「通泄」為核心,針對實證黃疸之濕熱瘀結病機,邪去則黃自退。然其藥性峻烈,須辯證明確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硇砂1兩半,乳香1兩半,安息香1兩半,巴豆30粒(去皮心膜,用釅醋1盞,煮至半盞,取出研),杏仁2-7粒(去皮尖雙仁,麩炒研)。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食後溫生薑米飲送下,日2次,夜1次。
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乳香硇砂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硇砂乳香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硇砂乳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人衛本)卷六十。 組成:硇砂1兩半,乳香1兩半,安息香1兩半,巴豆30粒(去皮心膜,用酽醋1盞,煮至半盞,取出研),杏仁2-7粒(去皮尖雙仁,麸炒研)。 主治:谷疸,食畢頭眩腹滿;及酒疸脈沉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