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飲子

ZHI MU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脾經 13%
肝經 13%
腎經 10%
胃經 10%
心經 10%
大腸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心包經 5%
膀胱經 2%
膽經 2%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知母飲子以「知母」為名,自然以知母為主要藥材,這與知母的藥性功能息息相關。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其對於肺熱咳嗽、燥咳無痰、虛熱盜汗、咽喉腫痛等症狀皆有顯著療效。因此,知母飲子以知母為君藥,旨在發揮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此外,知母飲子的其他藥材亦與知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例如,若方劑中包含石膏,則可增強清熱瀉火之效;若包含麥冬,則可加強滋陰潤燥之功。

知母飲子中加入茺蔚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經止痛:茺蔚子性平,味辛,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知母飲子多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月經不調等症,加入茺蔚子可助其疏肝理氣,調節月經,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茺蔚子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配合知母、黃柏等藥物,共同清熱解毒,消除炎症,減輕疼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知母飲子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知母性寒,入肺、腎經,擅長清熱瀉火,但長期服用容易傷及脾胃陽氣。而防風性微溫,入膀胱、肺經,可助陽氣上行,溫補脾胃,與知母相配,寒溫並濟,避免寒涼之性過甚,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2. 宣散風熱: 知母飲子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而防風具有宣散風熱、止咳平喘之效,與知母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緩解肺熱咳嗽症狀。

知母飲子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生相剋:知母性寒,入肺、腎經,擅長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細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肺散寒、通竅止痛之效。知母寒涼,易傷陽氣,而細辛溫陽,可緩解知母的寒性,避免寒邪傷及脾胃,達到寒熱相濟,陰陽平衡的效果。
  2. 增強療效:細辛辛溫散寒,能促進知母的清熱瀉火作用,並協同知母清肺熱、止咳化痰。此外,細辛通竅止痛,也能減輕因肺熱所致的頭痛、鼻塞等症狀,使療效更加顯著。

知母飲子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知母飲子主治肺熱咳嗽,而桔梗的宣肺作用,能幫助肺氣宣降,利咽開音,使痰液更容易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佐使知母清熱:知母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桔梗則能引導知母的藥力下達肺部,加強其清熱瀉火的效果,使藥效更加明顯。

因此,桔梗在知母飲子中,不僅可以宣肺利咽,還可以佐使知母清熱,共同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的目的。

知母飲子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知母飲子以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為主要功效,而大黃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與知母、黃柏等藥物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邪,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達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目的。
  2. 緩解燥熱便祕: 知母飲子主要針對燥熱便祕引起的症狀,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排泄毒素,緩解便祕,同時其清熱解毒作用能緩解燥熱,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知母飲子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知母飲子以清熱瀉火爲主,但脾虛溼盛亦可導致熱邪內蘊。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溼之功效,可助知母清熱瀉火的同時,調理脾胃,利水滲溼,使藥力更易發揮。
  2. 合用增強功效:知母清熱瀉火,但可能損傷脾胃。茯苓可補脾益氣,與知母相合,既能增強清熱瀉火之效,又能保護脾胃,使藥效更溫和,副作用更小。

綜上所述,茯苓的加入,既能增強知母飲子的清熱瀉火功效,又能調理脾胃,利水滲溼,使藥效更佳,更加安全有效。

知母飲子方中加入芒硝,主要是基於其 清熱瀉火,軟堅散結 的功效。

知母飲子以知母、黃柏等清熱瀉火藥為主,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口舌乾燥、小便短赤、便祕等症。芒硝性寒,入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的功效,可以 加強知母飲子的清熱瀉火作用,並能 緩解便祕,促進排泄,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排毒的效果。

此外,芒硝還能 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熱病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狀。

主治功效


知母飲子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與功效

知母飲子 是一款中藥方劑,由知母、茺蔚子、防風、細辛、桔梗、大黃、茯苓、芒硝組成。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知母還具有抗菌作用,對各種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茺蔚子性辛、苦,歸肺、脾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化瘀、止血等功效。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氣管炎、扁桃體炎、咽喉痛、失音、咯血、吐血、外傷出血等症狀。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防風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具有散風寒、溫肺化痰,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鼻竇炎、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另外細辛散風除濕,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寒濕腹痛、嘔吐泄瀉;具有溫化寒痰停飲、下氣消痰、溫肺化飲之功,可治療外感風寒、水飲內停、喘咳、痰多清稀等症狀;細辛也可用於治療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痛,如頭痛、鼻淵、牙痛、痹痛等。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亦可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桔梗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排膿解毒、止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膿瘍、癤子、瘡瘍等疾病。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總結

知母飲子 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消腫、化瘀止痛、宣肺止咳、清熱利尿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肺中熱邪積聚,鬱滯上升至腦部,導致眼睛生翳白陷症,外加其他眼障。

傳統服藥法


知母1兩,茺蔚子1兩,防風1兩半,細辛1兩半,桔梗1兩半,大黃1兩半,茯苓1兩半,芒消1兩半。
上為末。
每服1錢,以水1盞,煎至5分,去滓,食後溫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瘧疾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肺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身體消瘦口乾口渴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知母飲子,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組成:知母2兩,茺蔚子2兩,車前子2兩,黃芩1兩,桔梗1兩,大黃1兩,五味子1兩。 主治:五臟虛勞,風熱衝入肝膈之間,致氣逆生翳外障。

知母飲子,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三。 組成:知母1兩,茺蔚子1兩,防風1兩半,細辛1兩半,桔梗1兩半,大黃1兩半,茯苓1兩半,芒消1兩半。 主治:肝肺積熱,壅實上衝入腦,致生花翳白陷外障。

知母飲子,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知母半兩,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恆山1兩(銼),烏梅肉7枚(微炒),豉心100粒,粳米100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 主治:(疒皆)瘧,積年不癒者。

知母飲子,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知母半兩,柴胡3分(去苗),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恆山半兩,犀角屑半兩,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龍膽半兩(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骨熱口乾,煩悶不欲飲食,四肢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