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肝防風湯」中加入「防風」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散風寒,兼解表止痛: 防風性辛溫,入肺經、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功效。方中肝經風熱上擾,可引發頭痛、眩暈等症狀,而防風能疏散風寒,清熱止痛,緩解肝經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等症。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防風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協同增強療效。例如,防風與柴胡、黃芩等藥物配伍,可清熱解表,疏風止痛;與川芎、白芷等藥物配伍,可散寒止痛,通鼻竅。
總而言之,防風在「瀉肝防風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並與其他藥物配伍,增強療效,從而達到治療肝經風熱上擾的功效。
瀉肝防風湯中加入茺蔚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茺蔚子性平,味辛,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瀉肝防風湯主要針對肝鬱氣滯引起的頭痛、頭暈、目眩、胸脅脹痛等症,茺蔚子可通過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症狀。
- 調和氣血,助藥力:茺蔚子能調和氣血,促進藥物吸收,並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加強瀉肝防風湯的整體作用,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瀉肝防風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通便:大黃味苦寒,性急降,善於清熱瀉火、通腑泄熱。方中肝風內動,多因肝火熾盛,鬱熱內擾所致。大黃入肝經,能瀉肝火、清肝熱,使肝火下降,達到熄風止痙的效果。
- 清熱解毒:大黃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肝風內動時,常伴有熱毒內蘊,大黃可清熱解毒,使邪氣外泄,減輕肝風症狀。
因此,大黃在瀉肝防風湯中,既可瀉肝火通便,又可清熱解毒,起到瀉肝止風的作用。
瀉肝防風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如下:
- 宣肺利咽: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之效,能開宣肺氣,使肺氣通暢,有助於緩解風熱犯肺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
- 散結消腫: 桔梗亦能散結消腫,有助於清除咽喉部痰液,促進炎症消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桔梗還能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如防風、柴胡等,共同發揮疏風解表、清熱解毒之功效,達到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肝防風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目赤痛」,屬中醫眼科範疇。目赤痛多因肝火上炎、風熱外襲或臟腑積熱上攻目竅所致,臨床表現為眼瞼紅腫、白睛充血、灼熱疼痛、畏光流淚等。古代醫家以此方清瀉肝火、疏風散熱,針對肝經風熱熾盛或實火內結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防風(去叉)
- 性味辛甘微溫,歸肝、膀胱經,為風藥中之潤劑。
- 主疏散外風,兼能清肝明目,針對「目赤痛」中風邪外襲或肝經風熱上擾之病機,達祛風止淚、緩解目癢之效。
茺蔚子
- 性微寒,歸肝、心包經,為益母草之果實。
- 功能活血調經、清肝明目,善治目赤腫痛。本方取其涼肝瀉火、活血消腫之功,助防風疏散風熱,兼防血熱瘀滯。
大黃(銼,炒)
- 性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為瀉下攻積要藥。
- 炒製後瀉下力稍緩,仍具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此處重用二兩,直折肝膽實火,導熱下行,從腸腑而出,體現「上病下治」思路。
桔梗(銼,炒)
- 性苦辛平,歸肺經,為「舟楫之劑」。
- 炒製緩其辛散,增強宣肺利咽、載藥上行之力。於本方中引諸藥上達頭目,開泄上焦鬱熱,助目赤腫痛消退。
芒消(後下)
- 性鹹寒,歸胃、大腸經,為軟堅瀉下之品。
- 方中注明「如已疏利即不用」,示其為輔助大黃增強瀉熱通腑之用。通過通降陽明,間接削弱肝火上炎之勢,體現「瀉肝通腑」之法。
全方配伍特點
- 表里同治:防風散外風,大黃瀉里熱,合用兼顧外邪與內火。
- 升降並調:桔梗升提藥力,大黃、芒消降泄熱結,調暢氣機。
- 肝肺同顧:肝開竅於目,然「肺主氣,朝百脈」,桔梗宣肺助肝經鬱熱外達,體現臟腑相關理論。
治療原理
本方以瀉肝火為核心,結合疏散風邪、活血明目、通腑泄熱等法,使肝經風熱得以清解,腑氣通暢而火不上炎,目赤痛自除。其組方簡峻,藥少量重,側重「瀉實」,符合「肝主藏血,體陰用陽」之生理特性及「肝病多實」之病理特點。
傳統服藥法
防風(去叉)2兩,茺蔚子2兩,大黃(銼,炒)2兩,桔梗(銼,炒)2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入芒消半錢匕,食後、臨臥溫服。如已疏利,即不用入芒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防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防風(去叉)2兩,茺蔚子2兩,大黃(銼,炒)2兩,桔梗(銼,炒)2兩。 主治:目赤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