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溫臍兜肚方中加入檀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暖脾胃,止痛止瀉:檀香性溫,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入侵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溫臍兜肚方常用於治療寒性腹痛、腹瀉,檀香的溫暖性質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 芳香開竅,安神定志:檀香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安神定志的功效,可以緩解寒邪所致的神經緊張、失眠、焦慮等症狀。溫臍兜肚方中加入檀香,可以起到改善患者精神狀態、提高睡眠質量的作用。
「溫臍兜肚方」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息風止痙: 羚羊角性寒,味苦鹹,入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肝風內動導致的腹痛、腹脹、發熱、痙攣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散瘀止痛: 羚羊角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對於因瘀血阻滯、氣血不通導致的腹部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療效。
因此,溫臍兜肚方中加入羚羊角,旨在清熱解毒、息風止痙,並配合其他藥物散瘀止痛,以達到治療腹痛、腹脹等症狀的目的。
溫臍兜肚方中加入零陵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散寒止痛: 零陵香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溫腎散寒、止痛的效果。對於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腰痛等症狀,零陵香能起到溫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 調和氣血: 零陵香還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能夠調和氣血運行,改善因氣血瘀滯造成的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總而言之,溫臍兜肚方中加入零陵香,旨在通過溫腎散寒、調和氣血,達到治療腹痛、腰痛等症狀的效果。
溫臍兜肚方中加入沉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暖腎助陽,溫寒止痛:沉香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溫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腎陽不足、寒氣凝滯所致的腹部冷痛、腹瀉、腰膝酸軟等症,沉香能溫暖腎陽,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行氣止痛,調和脾胃:沉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所致的腹痛、脹滿等症。此外,沉香還能調和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也有幫助。
因此,溫臍兜肚方中加入沉香,旨在溫暖腎陽,驅散寒邪,行氣止痛,調和脾胃,達到溫暖腹部,緩解疼痛的效果。
溫臍兜肚方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散寒濕: 白芷性溫,具有散寒除濕、止痛消腫的功效。溫臍兜肚方用於治療因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白芷可溫散寒濕,緩解腸胃不適。
二、疏通經絡: 白芷具有通鼻竅、利頭目、疏通經絡的功效。溫臍兜肚方常用於治療寒溼入侵所致的腰腹疼痛,白芷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減輕疼痛。
綜上所述,白芷在溫臍兜肚方中,發揮溫散寒濕、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馬兜鈴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來治療腸胃相關疾病,特別是在溫臍兜肚方中,其主要作用是通過舒緩腸道痙攣和減輕疼痛來改善症狀。馬兜鈴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消炎,對於因內熱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外,其所含的有效成分對於調節腸道菌羣、促進消化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然而,需謹記馬兜鈴的使用必須遵循專業醫師的指導,因為過量攝取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整體而言,馬兜鈴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對於改善腹部不適有顯著,且具體的使用劑量和配伍方式也會根據病人的個體差異而有所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醫療應用中,除了考量藥物的效果外,還需重視其安全性,以確保患者的健康。
溫臍兜肚方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補脾腎,助消化: 木鱉子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溫補脾腎、助消化之功效。溫臍兜肚方以溫暖臍腹、健脾益腎為目的,木鱉子可增強其溫補作用,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
- 潤腸通便,消積止痛: 木鱉子含豐富脂肪油,能潤腸通便,並具有消積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寒、積滯停滯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木鱉子可起到緩解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達到溫臍兜肚的效果。
溫臍兜肚方中加入甘松,主要源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甘松性溫,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對於因寒邪侵襲脾胃導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甘松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舒緩腸胃氣滯,緩解腹痛。因此,溫臍兜肚方中加入甘松,可以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促進脾胃功能恢復,達到治療腹痛的目的。
溫臍兜肚方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昇陽舉陷: 升麻性味辛涼,入肺、脾經,具有昇陽舉陷、散風解表、止痛消腫的功效。溫臍兜肚方主要針對寒邪內侵、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泄瀉等症,升麻可升舉陽氣,驅散寒邪,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腹痛。
- 疏散寒氣: 溫臍兜肚方常用於寒邪客於中焦、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升麻具有疏散寒氣的作用,可使寒邪外散,減輕對脾胃的損傷,幫助恢復脾胃功能。
「溫臍兜肚方」中加入「血竭」,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寒凝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脹、腰膝冷痛等症狀。
- 促進傷口癒合: 血竭亦具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對於因寒氣入侵導致的腹部傷寒、瘀積疼痛等症狀,能夠加速傷口癒合,恢復正常功能。
綜上所述,血竭加入「溫臍兜肚方」可以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導致的腹部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溫暖腹部、止痛化瘀的效果。
溫臍兜肚方中包含丁香,主要是由於丁香具備以下特性:
- 溫中散寒: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腹部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丁香能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
- 行氣止痛: 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緩解腹部脹痛、絞痛等症狀。
溫臍兜肚方以丁香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溫暖腹部、緩解疼痛的效果。
溫臍兜肚方中加入麝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散寒止痛: 麝香性溫通,能快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病竈,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之效。對於因寒邪凝滯、氣血瘀阻導致的腹部冷痛、腹脹、腸鳴等症,麝香可起到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
- 引藥入腹,增強療效: 麝香氣味辛香,能引領其他藥物迅速進入腹腔,增強藥物的療效。尤其對於一些難以穿透腸胃壁的藥物,加入麝香可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臍兜肚方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可分男女兩類:
- 男子病症:以「痞積」(氣滯血瘀之積塊)、「遺精白濁」(腎氣不固,精關失守)為核心,顯示其作用於下焦氣血與腎陽。
- 婦人病症:針對「赤白帶下」(濕熱或寒濕下注)、「經脈不調」(氣血失和)、「久不受孕」(胞宮寒凝或氣滯),反映其調理衝任、溫散下元之效。
綜觀之,本方通過外治法(兜肚)溫煦臍腹(神闕穴),藉藥力滲透以行氣活血、散寒祛濕,尤重下焦與胞宮之調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香藥為主,通行氣機
- 核心香藥:白檀香、零陵香、沉香、丁香皮、甘松、麝香,均具辛溫芳香之性,能「通竅走竄」,破除下焦濕濁與寒凝。
- 作用原理:香藥透過體表滲透,刺激神闕穴(屬任脈,聯繫三陰經),調節腹內臟腑氣血運行,化解「痞積」與「帶下」之滯澀。
2. 散寒止痛,活血通絡
- 羚羊角(古代用於清熱鎮痛,兼散血解毒)、血竭(散瘀定痛)、木鱉子(通行經絡),合而攻逐「遺精白濁」與「經脈不調」中的瘀阻。
- 白芷、馬兜鈴(古方用於燥濕降氣)佐以升麻(升舉陽氣),形成升降並用之勢,調和帶脈失約之病機。
3. 溫艾助陽,固本培元
- 用「熟艾絮綿」為載體,艾性溫熱,能增強諸藥溫通之力,尤適「久不受孕」之胞宮虛寒。配合麝香引藥透入,直達病所。
總治則:以「溫通」為核心,芳香化濁、活血散結,外治內效。臍部吸收藥性後,激發衝任二脈與腎氣,標本兼顧,符合古代「內病外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白檀香1兩,羚羊角1兩,零陵香5錢,沈香5錢,白芷5錢,馬兜鈴5錢,木鱉子5錢,甘松5錢,升麻5錢,血竭5錢,丁香皮7錢,麝香9分。
上為末,分作三份。
每用1份,以熟艾絮綿裝白綾兜肚內,初服者每3日後一解,至第5日又服,1月後常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理氣和胃、化痰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男子痞積,遺精白濁;婦人赤白帶下,經脈不調,久不受孕。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臍兜肚方, 出處:《醫學入門》卷一。 組成:白檀香1兩,羚羊角1兩,零陵香5錢,沉香5錢,白芷5錢,馬兜鈴5錢,木鱉子5錢,甘松5錢,升麻5錢,血竭5錢,丁香皮7錢,麝香9分。 主治:男子痞積,遺精白濁;婦人赤白帶下,經脈不調,久不受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