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曲糵丸中加入神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化積,健脾和胃: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具有消食化積、健脾和胃的功效。曲糵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神麴的加入可以幫助改善消化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神麴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它可以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更易於發揮功效。在曲糵丸中,神麴可以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曲糵丸方中加入大麥,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 大麥味甘性涼,入脾胃經,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之效。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大麥可有效緩解。
二、 利水消腫: 大麥性涼,入膀胱經,能利水消腫。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大麥可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曲糵丸中加入大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之功,更能起到利水消腫之效,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曲糵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大腸經,可瀉心火,清胃熱,並能燥濕止瀉。曲糵丸以治療脾虛濕盛,運化失常之腹瀉為主,黃連在此方中起到清熱燥濕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奏脾胃虛弱,濕熱內蘊之效。
此外,黃連還有解毒功效,可抑制腸道內病菌生長,進一步加強止瀉作用。總而言之,黃連的加入,可有效改善濕熱內蘊所致的腹瀉症狀,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曲糵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在於巴豆的峻下作用。
巴豆性熱,味辛,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滯的功效。其主要成分巴豆油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腸液分泌,加速排便,對於積滯腹痛、便祕不通者,可以起到迅速排毒通便的效果。
曲糵丸以溫燥之品爲主,針對風寒濕痺、經絡阻滯等症,加入巴豆能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並輔助驅除體內寒濕,促進氣血運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曲糵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酒癖」及其引發的脾胃氣滯與濕熱證候。古人所謂「酒癖」,指長期飲酒導致酒精積聚於胃脘,形成氣血鬱滯的病理產物。其症狀表現為:
- 心腹脹滿:酒濕停滯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氣機壅塞。
- 噫醋吞酸:濕熱內蘊,胃氣上逆,腐熟失常而生酸濁。
- 呃逆不食:胃失和降,氣逆不降,納化受阻。
- 脅肋疼痛:肝膽氣機受酒濕阻滯,經絡不暢,符合酒傷肝膽的傳統病機觀。
此方設計以「消積導滯」為主軸,兼清濕熱,屬消法與清法的結合運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神曲(炒)
- 關鍵作用:消酒食陳腐之積,化穀食停滯。
- 炒製後增溫性,兼醒脾開胃,針對酒濕黏膩之性。
麥糵(炒)
- 即麥芽,專消米麵食滯,與神曲協同增強消導力。
- 炒用減其寒性,避免過傷中陽,符合酒癖多夾虛寒的病機特點。
黃連(去須)
- 清胃中濕熱,治吞酸嘈雜,制衡酒毒之熱。
- 用量半兩(約酒麴之半),暗示濕熱為標,積滯為本。
巴豆(輔助用)
- 妙在「同炒後去之」:借其辛烈走竄之性,開通腸胃壅塞,散結導滯,卻避其峻下傷正。
- 炒製轉色(油出)後棄用,僅取氣味滲入他藥,屬「氣味療法」的巧思。
配伍思維與方義
- 消導為主,清熱為輔:神曲、麥芽為君,黃連為臣,巴豆為佐使。全方重心在「化積」,非單純瀉下。
- 動靜結合:神曲、麥芽消積屬「靜藥」,巴豆氣味辛通屬「動藥」,一靜一動促積滯分解。
- 薑湯送服:生薑溫中止嘔,既防黃連苦寒傷胃,又助藥力布散,契合酒癖多寒熱錯雜的特性。
治療原理:通過分解腸胃酒食積滯,疏通氣機,使濕熱得以宣洩,恢復脾胃升清降濁之能。其攻邪不傷正的設計(如巴豆去油、炒藥減寒),體現古人對「酒客多虛」的臨床認知。
傳統服藥法
神曲(銼,炒)1兩,麥糵(炒)1兩,黃連(去須)半兩,巴豆3粒(去殼同炒,令轉色,去巴豆不用)。上為細末,沸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曲糵丸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曲糵丸,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神曲(銼,炒)1兩,麥糵(炒)1兩,黃連(去須)半兩,巴豆3粒(去殼同炒,令轉色,去巴豆不用)。 主治:酒癖不消,心腹脹滿,噫醋吞酸,呃逆不食,脅助疼痛。
曲糵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五引《胡洽方》。 組成:麥糵(炒)1升,曲(炒)1升,附子(炮)2兩,桂心2兩,烏梅肉2兩,人參4兩,茯苓4兩。 主治:消谷下氣。主治:數十年休息痢下,不能食,虛羸。
曲糵丸,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好曲1升,大麥糵1升,附子2兩,當歸2兩,桂心2兩,蜀椒1兩,黃連4兩,吳茱萸4兩,烏梅肉4兩,乾薑4兩。 主治:消谷下氣,補虛羸。主治:數十年下痢不止;赤白痢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