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行氣止痛: 川楝子性苦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其能疏肝理氣,解除瘀血阻滯,緩解疼痛,適用於瘀血阻絡、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 清熱解毒: 川楝子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以清解熱毒,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內蘊、血瘀凝滯所致的腫痛,川楝子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綜上,川楝子在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可以發揮行氣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起到散瘀清火止痛的作用。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延胡索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 清熱解毒: 延胡索同時具有一定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緩解因熱毒內蘊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因此,延胡索在散瘀清火止痛湯中,起到活血化瘀、止痛和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瘀血阻滯、熱毒內蘊引起的疼痛症狀,並促進損傷部位的恢復。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瘀血導致的疼痛,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達到止痛的效果。
- 制約藥性,協調配伍: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可能含有其他較溫燥的藥材,黃連的寒性可以起到制約其他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達到藥性協調,使藥效更為平和。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止痛: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瘀滯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燒傷燙傷等,梔子可有效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 降火解毒,消腫止痛:梔子能降火解毒,對於因熱毒導致的紅腫疼痛,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梔子可有效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包含丹參,主要是因為丹參具備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活血化瘀:丹參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清熱解毒:丹參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幫助消除炎症,緩解疼痛。對於熱毒瘀阻、疼痛難忍的症狀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丹參在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 香附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之效。對於瘀血阻滯經絡、氣血不通導致的疼痛,香附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 清熱解毒: 香附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清熱涼血,消散瘀血熱毒,對於熱毒瘀滯所致的疼痛,香附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散瘀清火止痛湯加入香附,能有效地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達到止痛散瘀的效果。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消腫止痛: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腫止痛之功效。方中因跌打損傷、瘀血阻滯而致腫痛,半夏可化瘀消腫,緩解疼痛。
- 和胃止嘔: 半夏能降逆止嘔,可緩解因瘀血阻滯或外傷所致的胃氣上逆、嘔吐症狀。同時,半夏還能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幫助機體恢復。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活血化瘀: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肝、肺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桃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減輕疼痛。
- 清熱解毒:桃仁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幫助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清熱止痛的效果。
因此,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桃仁,可發揮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熱毒壅盛所致的疼痛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功效。方中加入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 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血液品質,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止痛效果。
因此,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當歸,既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又能補血養血改善機體狀況,從而達到散瘀清火止痛的效果。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鬱金性味辛、苦、涼,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鬱金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炎症反應,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疼痛,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
總之,鬱金在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可以發揮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止痛等多重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高良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瘀血阻滯經絡,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高良薑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緩解疼痛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高良薑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相輔相成。例如,高良薑與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配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與清熱解毒的藥材配合,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散瘀清火止痛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瘀血阻滯常伴隨局部腫脹,澤瀉能利水消腫,有助於疏通瘀血,減輕疼痛。
- 清熱解毒: 澤瀉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瘀結導致的疼痛,具有輔助清熱解毒之效。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能更有效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散瘀清火止痛湯主治「瘀挾郁火」所致之症,其核心病機為氣滯血瘀與鬱熱並存,具體表現為:
- 疼痛與脹悶:心胃疼痛、脘腹脹悶拒按,因氣滯血瘀阻絡,不通則痛;郁火內擾,加重氣機壅滯。
- 出血傾向:嘔吐紫黑血塊、倒經(經血上逆),屬瘀熱迫血妄行,血不循經。
- 熱象與嘔逆:心中滾熱、嘔吐不食,因郁火擾心、胃失和降,瘀熱交結致胃氣上逆。
此方結合活血散瘀、清熱瀉火、行氣止痛三者,針對「瘀熱互結」之證,尤適於兼見氣鬱化火者,如肝胃不和或婦女倒經。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組方結構解析
行氣活血止痛
- 川楝子: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擅解郁火所致脅痛。
- 延胡索(元胡索):活血行氣止痛,與川楝子配伍(金鈴子散)強化止痛效果。
- 香附米(四制香附):調理肝氣,解鬱寬中,助氣行則血行。
- 桃仁、當歸尾、紫丹參: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當歸尾偏祛瘀,丹參兼清心涼血。
清熱瀉火除鬱
- 黃連(薑汁炒):清胃瀉火,薑製緩其寒性,防過傷胃陽。
- 山梔仁:清泄三焦鬱火,導熱下行,炒用減其滑泄之性。
- 川鬱金:疏肝解鬱,涼血破瘀,助清熱活血。
調和中焦以降逆
- 法半夏:和胃降逆止嘔,化痰消痞,針對嘔吐痞滿。
- 高良薑:溫胃散寒,反佐黃連、梔子之寒,防冰伏氣血。
利濕導熱下行
- 建澤瀉:利水滲濕,導鬱熱從小便出,協梔子分消火勢。
(二)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氣血並調:以香附、川楝理氣,桃仁、丹參活血,符合「氣行則血行」之則。
- 寒溫兼施:黃連、梔子清熱,高良薑溫中,既除鬱火又護胃陽,避免單純寒涼致瘀。
- 標本兼顧:急性止痛(金鈴子散)與慢性調理(活血解鬱)並行,針對瘀熱宿疾。
作用機理推論:
- 疏通氣機:解除肝鬱氣滯,減少氣滯血瘀之根源。
- 清化瘀熱:直接清除血分鬱火,防止熱迫血溢。
- 止血與調經:瘀去則血自歸經,倒經、吐血可止;經行通暢後疼痛自消。
三、總論
此方以「疏肝和胃、化瘀清熱」為主軸,針對肝胃同病之瘀熱實證,通過行氣以助化瘀、清熱以平鬱火,使氣血調和而痛止病癒。其組方層次分明,寒熱並用而不相悖,體現中醫「通因通用」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川楝子(去核)2錢,元胡索2錢,黃連(薑汁炒)8分,山梔仁(炒)1錢5分或23錢,紫丹參3錢,香附米(4制)2錢,法半夏2錢,桃仁泥1錢,當歸尾2錢,川鬱金1錢,高良薑35分,建澤瀉2錢。
水煎服。服2-3劑必經行痛止而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臨床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 本方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因此有實熱症狀的患者慎用。
- 本方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因此有水腫症狀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散瘀清火止痛湯, 出處:《夀世新編》卷下。 組成:川楝子(去核)2錢,元胡索2錢,黃連(薑汁炒)8分,山梔仁(炒)1錢5分或2-3錢,紫丹參3錢,香附米(4制)2錢,法半夏2錢,桃仁泥1錢,當歸尾2錢,川鬱金1錢,高良薑3-5分,建澤瀉2錢。 主治:瘀挾鬱火,心胃疼痛,脘中脹悶,不可按捫或嘔吐紫黑血塊,倒經逆行,或心中滾熱,嘔吐不食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