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水銀丸為傳統中醫藥方之一,其配方中確實包含水銀,此成分在古時被視為有特殊療效之物質。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水銀能「殺蟲、去腐、定驚」,古人認為對於某些疾病具有治療效果。然而,現代醫學已明確指出,水銀具有高度毒性,特別是對神經系統影響極大,長期或大量接觸會造成嚴重健康問題。因此,現今中醫界已極少使用含水銀的藥方,轉而尋找其他較安全的替代品。在使用傳統藥方時,應遵從專業醫師指導,並考量現代醫學知識,確保治療過程安全無虞。對於古方中所提及的水銀,現代多以科學角度重新評估其安全性與適用性,不再盲目沿用。
水銀丸中包含半夏,主要是利用其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的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可化痰止咳,並能降逆止嘔,對於水銀所引起的痰多、嘔吐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半夏還具有 解毒 的作用,可以減輕水銀的毒性,保護臟腑,避免其對人體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在水銀丸中加入半夏,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提高療效。
水銀丸是傳統中藥中一種特殊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特定的疾病。在其組成中包含輕粉,這主要是因為輕粉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輕粉,即硫化鉛,用於中醫中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協助排毒和清熱,並且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在水銀丸的配方中,輕粉可以通過促進體內的物質代謝,幫助藥效更好地發揮。
此外,輕粉也具有一定的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能夠加速藥效的到達目的部位,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不過,由於輕粉的毒性問題,需要在使用上格外謹慎,通常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綜合來看,輕粉的添加不僅提升了水銀丸的功效,還擴展了其應用範圍,但也提高了安全使用的風險。
水銀丸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水銀丸中常含有毒性較大的成分,如硃砂、雄黃等,冰片的加入可以減輕藥物的毒性,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傷害。
- 增強藥效:冰片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可以增強水銀丸的通竅、消腫等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總而言之,冰片在水銀丸中起到清熱解毒、增強藥效的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
水銀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種內科疾病,其組成中包含巴豆。巴豆的主要成分為巴豆膠,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這種特性使其在中醫中被用作排毒和治療各種腸胃問題。在水銀丸的配方中,巴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加速體內毒素和邪氣的排出,配合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然而,巴豆的使用需謹慎,因其過量可能引起不良反應,故在水銀丸的製備中,通常會控制其用量,並與其他成分協同作用,以達到平衡效果。巴豆的加入,除了治療功能,還能增強整個方劑的渾然一體,促進藥效的釋放。因此,巴豆在水銀丸中的應用,不僅是其瀉下效果,也體現了中醫對於組方的綜合考量與精妙設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水銀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涎積」及「小兒風涎壅盛」。
- 涎積:指痰濕停聚成積,阻滯氣機,常見胸膈滿悶、嘔吐痰涎等症。
- 小兒風涎壅盛:小兒因風邪引動痰涎,內風與痰濕相搏,可能出現驚啼、喘息、喉中痰鳴,甚或抽搐。
此方以「攻逐痰涎」為主,結合「鎮驚開竅」,針對痰濁膠結或風痰上擾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水銀
- 性味辛寒,有毒,傳統用於「攻毒、祛痰、鎮墜」。
- 作用:直墜痰涎,尤善於沉降頑痰、風痰,適用於痰涎壅盛、形氣俱實者。
臣藥:雄黃、丹砂
- 雄黃(辛溫,有毒):燥濕祛痰、殺蟲解毒,輔助水銀攻逐痰涎,兼治風痰挾濕。
- 丹砂(甘微寒):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制約水銀毒性,同時安定神志,緩解風痰所致驚擾。
佐使藥:龍腦、牛黃
- 龍腦(冰片,辛涼):開竅醒神、散鬱火,助水銀透達痰濁閉阻之竅。
- 牛黃(苦涼):清心豁痰、息風定驚,協同丹砂加強鎮驚之力,針對小兒風痰熱象。
配伍特點
- 毒藥攻邪:水銀、雄黃性猛有毒,直折痰涎癥結,佐以牛黃、丹砂緩和毒性,兼顧清心護正。
- 升降並用:水銀沉降痰濁,龍腦升散開竅,一降一升調暢氣機。
- 糯米飲為丸:糯米甘緩補中,顧護脾胃,減緩峻藥傷胃之弊。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峻逐痰涎、開竅息風」清除有形之痰積,並疏通無形之氣機鬱滯。
- 針對「涎積」:水銀、雄黃破結痰,龍腦辛散通滯,使痰濕從下而泄。
- 針對「小兒風涎」:牛黃、丹砂清熱鎮驚,水銀墜痰息風,標本兼治痰壅與驚搐。
總結:此方為古代攻痰峻劑,適用於痰涎壅盛之實證,尤以痰膠結難化或風痰挾熱為辨證關鍵。組方側重「以毒攻痰」,佐以開竅安神,體現「急則治標」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水銀半兩1分,雄黃(研)1分,龍腦(研)1分,牛黃(研)1分,丹砂(研)2錢。
上為末,用糯米飲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7丸,空心、臨臥熟水送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水銀丸有毒,不可過量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水銀丸,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消石1兩,青鹽5分,絳礬1兩,礬石1兩,棗肉半兩(或蜜和少許),水銀1兩。 主治:結毒,骨節疼痛,或轉筋者。
水銀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四。 組成:水銀1兩(以煮棗肉研令星盡),川芒消1兩,甜葶藶5兩(炒紫)。 主治:利小便。主治:大腹水蠱,堅硬如石。
水銀丸, 出處:《聖惠》八十五。 組成:水銀1分(入少棗肉研令星盡),膩粉1分,天南星1分(炮裂),乾蠍1分(微炒)。 主治:小兒急驚風,心胸痰涎壅悶,口噤,手足抽掣。
水銀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引《幼幼新書》。 組成:三出丸(研末)5匕。 主治:小兒啼叫不止,乳母便將奶喂,因怒氣未定,爲涎所裹,乳滯胸膈,面色萎黃,或時發熱吐逆。
水銀丸, 出處:《傳家秘寶》卷三。 組成:水銀(焙,砂子)1分,半夏1兩(漿水煮過),膩粉半兩,龍腦1錢,巴豆1分(去皮,不出油,研成膏)。 主治:涎積,並小兒風涎壅盛。
水銀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三。 組成:水銀3分,硫黃半兩(2味俱微炒之,細研),砒霜半兩,蘆薈半兩(細研),朱砂半兩(細研,用水飛過),蟬殼1分(微炒),天靈蓋1分(塗酥,炙焦黃),鼓皮中蛀灰1分,白豬糞灰1分,蟬灰1分,蛤蚧1枚(塗酥,炙令微黃),烏驢蹄灰1分,雄黃1分(細研)。 主治:小兒五疳,四肢黃瘦,腹脹氣粗,發乾作穗,眼鼻多癢,精神昏悶,不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