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附六一湯

連附六一湯

LIAN FU LIU Y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37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20%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肝經 12%
膽經 12%
腎經 8%
心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連附六一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善於清熱解毒,對於熱毒蘊結、濕熱交蒸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均有顯著療效。
  2. 瀉火除煩: 黃連具有瀉心火、除煩躁的作用,可治療因心火亢盛所致的口渴、心煩、失眠、舌紅等症。

連附六一湯中,黃連與其他藥物配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連附六一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 附子為大熱之藥,具有溫陽散寒之效,可溫補腎陽,驅散寒邪。六一散本身偏寒涼,用於治療小兒夏季感冒,容易出現脾陽虛寒、四肢不溫等症狀,附子的加入可溫陽散寒,平衡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陽。
  2. 助藥力: 附子性溫燥,能助六一散的藥力到達病竈,提高療效。六一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夏季感冒,容易出現汗出、鼻塞、流涕等症狀,附子的加入可助藥力深入腠理,達到驅邪止汗、通竅止涕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連附六一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肝火犯胃」證候。肝火熾盛,橫逆犯胃,導致胃脘劇痛、嘔吐酸水。其痛多見突發性、灼熱感,伴隨煩躁易怒,口苦咽乾,舌紅苔黃等熱象。古代醫家運用此方清瀉肝火、和胃止痛,對應於現代的慢性胃炎、胃酸過多等屬肝胃鬱熱者。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連(六錢)

    • 黃連苦寒,主入心、肝、胃經,長於清泄火熱。此方重用六錢,直折肝火之勢,兼清胃中鬱熱,針對「肝火犯胃」之病機核心。
    • 其止嘔功效(如《傷寒論》黃連湯)亦能緩解酸水嘔逆。
  2. 臣藥:附子(炮,一錢)

    • 附子大熱,雖與肝火證似有矛盾,然炮製後毒性減而溫陽力存,此處用意有三:
      • 反佐黃連苦寒之性,防其冰伏氣機,使瀉火無傷陽之弊。
      • 辛熱通絡,緩解胃脘劇痛(寒熱互結之痛,如《傷寒論》烏梅丸亦用連、附相配)。
      • 少量附子能啓動陽氣,助肝疏泄條達(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鬱)。
  3. 佐使:生薑、大棗

    • 生薑和胃降逆止嘔,助黃連止嘔酸;其辛散之性亦能宣透鬱火。
    • 大棗甘緩補脾,與生薑配伍調和營衛,兼防黃連苦寒傷胃、附子燥烈耗陰。

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黃連瀉火(寒)、附子通陽(熱),形成「瀉火不傷陽,溫通不助火」的動態平衡。
  • 比例懸殊:黃連與附子6:1,以寒制熱為主,稍佐溫通,體現「從治法」的運用(肝火熾盛時,佐熱藥以疏導鬱滯)。
  • 標本兼治:黃連治肝火之本,附子、薑棗調胃氣之標,共奏「清肝和胃」之效。

推論延伸
此方適用於「真熱假寒」或「寒熱錯雜」之胃痛,若純屬虛寒或陰虛火旺者非宜。其丸劑(連附六一丸)則便於緩治,適合慢性病需長期調理者。組方思路體現中醫「相反相成」的辯證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連6錢,附子(炮,去皮臍)1錢。
瀉肝火,止胃痛。
上細切,作一服。
加生薑3片,大棗1個,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稍熱服。
本方改為丸劑,名「連附六一丸」(見《古今名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潰瘍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胃酸食道逆流噯氣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連附六一湯, 出處:《醫學正傳》卷四引丹溪方。 組成:黃連6錢,附子(炮,去皮臍)1錢。 主治:瀉肝火,止胃痛。主治:肝火旺盛所引起的胃脘劇痛,嘔吐酸水等。現用於慢性胃炎,胃酸過多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