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五苓散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在於: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五苓散本身以利水滲濕為主,若患者寒濕較重,或脾陽不足,則單用五苓散療效欠佳。附子加入後,可溫陽散寒,助五苓散利水滲濕,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 助藥力: 附子可助五苓散藥力,增強其利水滲濕之效。五苓散中澤瀉、豬苓等利水藥性偏寒涼,附子可溫其寒性,使其藥力更強,利水更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五苓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翻胃吐食」,即現代所謂「胃氣上逆、嘔吐不止」之症。古籍中「翻胃」多指飲食入胃後復吐出,甚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屬脾胃虛寒、陽氣衰微之證,可能伴隨水濕停滯、氣化不利之象。此方以溫陽化氣、利水止嘔為核心,針對寒濕內阻、中焦虛冷所致之嘔吐。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大附子:辛熱大毒,歸心、腎、脾經,具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效。炮製後毒性降低,專於溫補脾腎陽氣,驅逐內寒。
- 五苓散(原方: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
- 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導濕濁下行,解決水濕內停。
- 白朮:健脾燥濕,固守中焦。
- 桂枝:溫通陽氣,助氣化而行水。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陽與利水並行:附子大補元陽,助五苓散氣化水濕;五苓散利水滲濕,減輕附子燥熱傷陰之弊,兩者協同針對「陽虛水停」之病機。
- 標本兼治:
- 治本:附子溫補脾腎之陽,改善根本虛寒。
- 治標:五苓散利水止嘔,緩解嘔吐症狀。
- 薑湯送服:生薑溫中止嘔,助附子散寒,並調和藥性,增強降逆之效。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主治翻胃吐食外,臨床或可延伸用於:
- 陰寒內盛之水腫:陽虛氣化不利,下肢浮腫、小便不利。
- 寒濕嘔瀉:兼見腹瀉清冷、舌淡苔白滑者。
- 痰飲眩悸:陽虛水飲上犯,頭暈目眩、心下悸動。
四、方義總結
附子五苓散以「溫陽化氣、利水降逆」為綱,結合附子之峻補與五苓散之滲利,既治陽虛之本,又除水濕之標。其配伍體現「寒者熱之」「留者攻之」的傳統思路,針對中焦虛寒、水濕內停之證,展現中醫「病機與方藥相應」的核心邏輯。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1枚(取空,入5苓散在內,炮熟)。
上為細末。
用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五苓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四。 組成:大附子1枚(取空,入五苓散在內,炮熟)。 主治:翻胃吐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