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消疳飲

LU HUI XIAO GAN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肺經 19%
肝經 18%
心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7%
膽經 2%
腎經 2%
三焦經 2%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蘆薈消疳飲」方中含有蘆薈,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消積除疳之效。

蘆薈味苦寒,性寒涼,入肝、胃經,可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並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消滅腸道積滯,故能治療小兒疳積,改善食慾不振、腹脹腹痛等症狀。

此外,蘆薈亦能滋潤腸道,改善便祕,對小兒因便祕引起的疳積亦有輔助療效。故蘆薈在「蘆薈消疳飲」方中擔當重要的清熱解毒、消積除疳的角色,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蘆薈消疳飲」方劑中加入「銀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退黃利濕: 銀柴胡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退黃利濕之效。針對小兒疳積所致的發黃、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銀柴胡能有效清熱利濕,退黃消積。
  2.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銀柴胡亦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針對小兒疳積所致的脾胃氣滯、肝氣鬱結,可藉由銀柴胡疏肝理氣,緩解腹痛、腹脹等不適。

蘆薈消疳飲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胡黃連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善於清熱解毒,尤擅治濕熱蘊積所致的疳積症。

方中蘆薈清熱解毒,瀉下通便,與胡黃連共同清熱解毒,消滅腸道濕熱,同時促進排泄,達到治療疳積的目的。此外,胡黃連亦能燥濕止瀉,配合蘆薈瀉下作用,有助於緩解腹瀉,改善消化功能,從而達到消疳止瀉的效果。

蘆薈消疳飲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解毒消疳: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疳的功效,可有效抑制腸道內病菌繁殖,並清除腸道積熱,緩解因積食、濕熱等引起的疳積症狀。
  2.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 黃連與蘆薈、白芍等藥材相配伍,可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更能有效地消疳止瀉,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總之,黃連在蘆薈消疳飲中的加入,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消疳止瀉的功效,並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蘆薈消疳飲中加入牛蒡子,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牛蒡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脾胃積熱而導致的疳積症,牛蒡子能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 利水消腫:牛蒡子能利水消腫,有助於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腹脹、腹痛等症狀,進一步改善疳積患者的體質。

總之,牛蒡子在蘆薈消疳飲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消疳止瀉、健脾開胃的功效。

蘆薈消疳飲方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玄參性寒,味甘苦,歸心、肺、腎經,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蘆薈消疳飲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而疳積多因脾胃虛弱,積熱內蘊所致,玄參可清熱解毒,降火消積,輔助蘆薈清熱解毒,改善症狀。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玄參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緩解小兒疳積所致的口乾舌燥、消瘦乏力等症狀。蘆薈消疳飲中加入玄參,可增強其滋陰潤燥之效,使治療更全面。

蘆薈消疳飲方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宣肺利咽排膿止痛的功效。

桔梗性寒,味苦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宣肺氣、排膿止痛之效。幼兒疳積多伴有肺氣鬱閉、痰濁壅滯,而桔梗能宣肺利氣,使肺氣通暢,利於痰濁排出,從而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此外,桔梗還有排膿止痛的作用,能幫助消除積食造成的疼痛,促進患兒康復。

蘆薈消疳飲方劑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味苦、性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其能清泄肝膽實熱,並可涼血止血,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疳積症狀,如發熱、口渴、煩躁、便祕、腹痛等,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配合蘆薈,增強療效: 蘆薈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與梔子相配,可加強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並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泄積滯,達到治療疳積的目的。

蘆薈消疳飲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的功效。蘆薈消疳飲旨在治療小兒疳積,而疳積多因脾胃積熱,導致消化不良、營養吸收障礙。石膏可清解體內熱毒,改善脾胃功能,緩解消化不良症狀。
  2. 涼血止血:石膏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小兒疳積常伴有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石膏可清熱止渴,同時亦可改善便祕,避免因燥熱而導致出血。

綜上所述,石膏在蘆薈消疳飲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小兒疳積的症狀,促進恢復健康。

蘆薈消疳飲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蘆薈消疳飲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而疳積多因脾胃積熱、風熱上擾所致,薄荷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可有效改善小兒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二、芳香開竅,醒脾開胃: 薄荷芳香氣味,可芳香開竅,醒脾開胃。對於小兒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薄荷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幫助其消化吸收,改善疳積。

蘆薈消疳飲方中包含羚羊角,其主要原因為:

  1. 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羚羊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對於小兒疳積所致的發熱、煩躁不安、驚厥等症狀,羚羊角能有效緩解。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羚羊角亦具活血化瘀之功,可改善因疳積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減輕腹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蘆薈消疳飲中加入羚羊角,是為了綜合其清熱解毒、鎮驚安神、活血化瘀等功效,以治療小兒疳積引起的各種症狀。

蘆薈消疳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蘆薈苦寒之性:蘆薈性寒,味苦,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但過量使用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可緩解蘆薈的苦寒之性,保護脾胃,避免其過度寒涼。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調和藥性、解毒增效的作用。它與蘆薈搭配,可協同增強蘆薈的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同時又能緩解蘆薈的副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蘆薈消疳飲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升陽散寒,助消化: 蘆薈消疳飲主要針對小兒疳積、消化不良等症狀。升麻性溫,具有升陽散寒、健脾益氣的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增進食慾。
  2. 疏散風邪,助邪外出: 升麻亦具有疏散風邪的功效,可解除因外感風寒引起的脾胃不和,有助於改善因風邪鬱積而導致的消化不良症狀。

因此,升麻加入蘆薈消疳飲中,可發揮其升陽散寒、健脾益氣、疏散風邪的作用,綜合調理脾胃,促進消化,改善疳積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蘆薈消疳飲」

  • 蘆薈消疳飲,方劑組成共有12味中藥,分別是:蘆薈、銀柴胡、胡黃連、黃連、牛蒡子、玄參、桔梗、梔子、石膏、薄荷、羚羊角、甘草、升麻,主治功效為小兒走馬牙疳、身熱氣粗、牙齦腐爛、氣味作臭、以及穿腮破脣。以下將介紹每味中藥的功效。

  • 蘆薈: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清熱瀉火、通便、止血、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 銀柴胡:性微寒,味苦,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解毒抑菌等功效。

  • 胡黃連:具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燥濕和清熱利濕的功效。

  •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 牛蒡子:性涼、味辛、苦,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梔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利濕、清熱利尿等功效。

  •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 薄荷:性辛涼,具有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等功效。

  • 羚羊角:性寒,味鹹,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顏、補氣養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 甘草:性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總結

  • 蘆薈消疳飲是由蘆薈、銀柴胡、胡黃連、黃連、牛蒡子、玄參、桔梗、梔子、石膏、薄荷、羚羊角、甘草、升麻等14味中藥組成,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清熱瀉火、通便、止血、燥濕、驅蟲殺蟲,清熱涼血,疏肝解鬱,清熱退燒,解毒抑菌等功效,主治小兒走馬牙疳、身熱氣粗、牙齦腐爛、氣味作臭、以及穿腮破脣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含有大黃、芒硝等成分,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含有羚羊角、麝香等成分,有活血作用,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腮腺炎牙齦腫脹痛牙齦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蘆薈消疳飲,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蘆薈5分,銀柴胡5分,胡黃連5分,川黃連5分,牛蒡子5分,玄參5分,桔梗5分,山梔5分,石膏5分,薄荷5分,羚羊角5分,甘草3分,升麻3分。 主治:小兒走馬牙疳,身熱氣粗,牙齦腐爛,氣味作臭,以及穿腮破唇。

蘆薈消疳飲, 出處:《喉證指南》卷四。爲《外科大成》。 組成: 蘆薈消疳飲(《喉證指南》卷四。爲《外科大成》卷三“蘆薈消疳散”之異名。)出處:《喉證指南》卷四。爲《外科大成》卷三“蘆薈消疳散”之異名。 。 主治:薈消疳飲(《喉證指南》卷四。爲《外科大成》卷三“蘆薈消疳散”之異名。)出處:《喉證指南》卷四。爲《外科大成》卷三“蘆薈消疳散”之異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