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丸

三聖丸

SAN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2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腎經 21%
脾經 17%
心經 10%
大腸經 10%
胃經 6%
肺經 6%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聖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皮膚病、痤瘡及其他由陰邪引起的疾病。其中,硫磺的加入具有特殊的意義。硫磺在中醫理論中屬於“火”之性,能夠驅除體內的寒邪,同時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其特有的化學性質使其能夠有效提高皮膚的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並對抗細菌感染。硫磺的外用效果尤為明顯,可以幫助減輕發炎、腫脹和紅癢等症狀,並降低油脂分泌,有助於調節皮脂腺的功能。在三聖丸的配方中,硫磺能夠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因此,硫磺的滲透力和清熱作用,使其成為三聖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效改善患者症狀,促進皮膚健康。

三聖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水銀,這是由於水銀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具有特定藥效的成分。在古代中醫典籍中,水銀被認為能夠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某些疾病的治療有其獨特的價值。水銀的化學特性使其在改善某些病理狀態方面顯示出效用,如能夠加速血液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然而,水銀的使用也伴隨著極大的風險,因其毒性和副作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嚴重影響。隨著醫療科學的進步,現代醫學對中藥的成分和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許多具有毒性的成分如水銀在臨牀應用中已逐漸被淘汰。因此,儘管三聖丸在歷史上曾被廣泛應用,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須謹慎評估,特別是在今天的醫療環境中,強調以健康為本的治療方法愈發重要。

三聖丸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藥方劑,以其獨特的組成和療效受到廣泛應用。其成分之一的硇砂,主要成分為硫酸鉀與硅酸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三聖丸中,硇砂的添加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特別是在處理因熱毒所引起的症狀時,能夠有效地達到清熱排毒的目的。此外,硇砂在中醫理論中的典型特性,使其成為幫助調和其他藥材的重要成分。由於其天然礦物來源,硇砂在體內的代謝較快且副作用相對較小,使其被認為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添加劑。而三聖丸所針對的各種病症,如肺熱咳嗽、腸炎等,硇砂的存在能夠強化方劑的寒涼特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在中醫藥膳的應用中,硇砂的運用恰到好處,使整體方劑更加完整和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聖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載述主治「積年血氣癥癖瘕聚,諸藥療理不瘥者」,意指長期氣血瘀滯形成的癥瘕積聚(如腫塊、硬結),且其他藥物難以見效之頑固病證。「癥癖瘕聚」屬中醫「積聚」範疇,多因氣滯、血瘀、痰凝互結所致;而「產後傷於飲食,結伏腹脅疼痛」則屬產後瘀血未淨,兼夾食滯,進一步阻滯經絡。此方以攻逐瘀結為核心,針對頑固性瘀血實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析

  1. 礦物藥攻堅散結

    • 硫黃、水銀、硇砂:此三味為方中主藥,皆屬辛溫或辛熱之品,具毒性,傳統用於破積消癥。
      • 硫黃(舶上硫黃)性熱,能「化五金」(《本草綱目》),古代用於消散冷積;
      • 水銀(與硫黃煉製為「銀朱」)具有走竄透達之性,可攻逐深伏之瘀結;
      • 硇砂(去砂石)鹹苦溫,能「消軟堅積」(《本草衍義》),三者相須為用,增強破血消癥之力。
    • 炮製方法:先以文武火熬熔成汁,埋地坑去火毒,減其燥烈之性,保留攻逐效能。
  2. 活血化瘀藥輔助

    • 赤芍藥、當歸、荊三稜、蓬莪朮、紅花:此組藥材生用,取其活血破氣之性。
      • 赤芍、紅花活血散瘀;
      • 三稜、莪朮破血行氣,擅消癥瘕;
      • 當歸配伍酒煎,增強活血溫通之效,兼防礦藥傷血。
    • 酒煎用法:以法酒(古法釀製酒)煎煮,借酒辛溫之性助藥勢,使藥力直達病所。
  3. 丸劑配伍與應用

    • 飛羅麵為糊:緩和礦藥峻烈之性,使藥效持久;
    • 藥渣再利用:焙乾後加乾地黃、蒲黃,兼顧養血止血,防攻逐太過傷正;
    • 服法差異:產後瘀痛用當歸酒送服,取其溫通血脈;磨癖塊則空腹溫酒送下,強化攻逐之力。

邏輯推理與治療特點
此方以「礦物藥+活血藥」為框架,體現「峻藥緩攻」思路:

  • 硫黃、水銀、硇砂直攻頑固瘀結,針對「諸藥不瘥」之宿疾;
  • 活血藥群協助疏通經絡氣血,標本兼顧;
  • 酒與丸劑形式調控藥性,既減毒性,又使藥力深入。適用於體實邪盛之癥積,然須嚴格掌握劑量與適應證。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之傳統用法,未涉及現代藥理與安全性評估。)

傳統服藥法


舶上硫黃1兩,水銀1兩,硇砂(去砂石)1分。
上3味,乳盆內滾研如粉,放生鐵銚內,用文武火熬熔成汁,以鐵火箸攪令勻,放冷,刀鏟下,以紙裹,入地坑內埋1宿,取出再研令細,次以赤芍藥1分,當歸1分,荊三稜1分,蓬莪朮1分,紅花1分,生用並細了,以法酒1升,煎及1半,漉出,於砂盆內研,生布捩汁,再熬放冷,入飛羅面為糊,丸如綠豆大。
若因產後傷於飲食,結伏在腹脅,時發疼痛,不可忍者,當歸浸酒1升,逐漸取酒少許,送下7丸至10丸;若取磨癖塊,空心溫酒送下3丸至5丸。所有藥渣捩了,焙乾為末,別入乾地黃半兩,真蒲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需慎重。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疥癬瘧疾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嘔吐骨質疏鬆症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三聖丸, 出處:《濟生》卷八。 組成:丁香50個,斑蝥10個,麝香1錢(别研)。 主治:瘰癧。

三聖丸, 出處:《類證治裁》卷二。 組成:半夏、陳皮、黃連。 主治:頑痰,飲癖,嘔酸嘈雜,心懸如饑。

三聖丸, 出處:《不居集》下集卷八。 組成:半夏1兩,檳榔2錢,雄黃2錢。 主治:虛勞,惡心欲吐並喘者。

三聖丸,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舶上硫黃1兩,水銀1兩,硇砂(去砂石)1分。 主治:積年血氣癥癖瘕聚,諸藥療理不瘥者。

三聖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四。 組成:當歸(酒浸,去蘆)1兩,乾漆(炒煙盡)1兩,大黃(濕紙煨)半兩。 主治:婦人月經不利,小腹急痛。

三聖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穿山甲1兩半(湯浸透,取甲銼碎,放熱灰铛內慢火炒令焦黃色),雞骨常山1兩,雞心檳榔1兩(薄銼,曬乾)。 主治:諸瘧不拘遠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