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癥丸

破癥丸

PO ZH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中性 (1.0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24%
肺經 14%
胃經 14%
腎經 10%
大腸經 9%
心經 0%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破癥丸」中的「硇砂」具有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硇砂含有硫化砷,對於改善由毒熱引起的症狀有顯著效果。在「破癥丸」中,硇砂的加入可以幫助解毒消腫,改善由毒熱引起的結節和腫脹。其解毒散結的效果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處理相關健康問題時更為顯著。

破癥丸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攻毒散結:硫磺性溫,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癥瘕積聚、瘰癧結核等病症,硫磺可與其他藥物配合,攻毒散結,消癥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2. 燥濕化痰:硫磺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凝聚、氣滯血瘀所致的癥瘕,硫磺可起到燥濕化痰、通經活絡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祛痰散結之效。

中藥方劑「破癥丸」中的「水銀」具有解毒消腫、清熱的作用。水銀在中醫中常用於處理由毒熱引起的疾病,但由於其毒性,使用時需謹慎。在「破癥丸」中,水銀的加入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熱引起的症狀。其解毒清熱的效果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但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破癥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婦人産後,積聚癥塊疼痛」,即產後因氣血瘀滯、寒凝所導致的腹部硬塊(癥瘕),伴隨劇烈疼痛。產後體虛,餘血未盡,易受寒邪侵襲,血脈凝澀成瘀,結為堅硬腫塊。古代醫家視此為「癥病」,屬實證、陰寒結聚之證,需以溫通破積、散瘀消癥為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硇砂(氯化铵礦物)

    • 性味鹹苦辛溫,有毒,具強力「消積軟堅」之效。《本草綱目》載其「破瘀血,散結氣」,尤善攻逐頑痰死血。本方以其為君藥,直接腐蝕、分解癥塊之堅硬結構。
  2. 硫黃(天然硫磺)

    • 性味酸溫,有毒,能「助陽散寒」,《本經》謂其「化金銀銅鐵奇物」,喻其破積之力。與硇砂相配,增強溫通化瘀之效,並借其溫性化解陰寒凝滯。
  3. 水銀(汞)

    • 性辛寒,有毒,古人用其「潛鎮攻毒」,善走血分而透達經絡。少量加入可助硇砂、硫黃滲透至深層癥塊,形成「以毒攻毒」之勢,協同破除頑固瘀結。

配伍與製法邏輯:

  • 炒黑存性:將硫黃、硇砂炒至「稍黑不絕煙」,意在減緩峻烈之性,避免過度燥烈傷正,同時保留溫通效能。
  • 醋浸蒸餅為丸:醋能散瘀,蒸餅緩和藥性,避免攻伐過猛;佐「當歸酒」送服,既可引藥入血分,又能借當歸活血、酒行藥勢,在攻邪時兼顧產後血虛體質。

全方核心機理
以劇毒礦物藥組成「峻藥緩攻」之劑,透過溫熱辛散、腐蝕滲透之力,破除產後寒凝血瘀膠結之癥塊。其作用層次先以硫黃溫散寒凝,硇砂直接消蝕瘀血,水銀透達搜剔,三者合用,共奏「破陰凝、化積滯」之效,針對產後癥瘕屬寒瘀互結者,堪稱古代「攻積削堅」之代表方。

傳統服藥法


硇砂1兩半,硫黃1兩,水銀1錢。
以不著油銚子,先下硫黃,次下硇砂,以箸攪令勻,次入水銀,又攪炒令稍黑,不絕煙便傾出,候冷細研,以醋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食前以當歸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破癥散結、通經活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 本方有毒,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破癥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硇砂1兩半,硫黃1兩,水銀1錢。 主治:婦人産後,積聚癥塊疼痛。

破癥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川烏頭1分(炮裂,去皮臍),膽子礬1分,五靈脂1分,芫花2分(醋拌,炒令乾),百草霜1分。 主治:婦人食癥塊,攻心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