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岩湯

化岩湯

HUA Y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3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19%
肺經 18%
胃經 11%
肝經 9%
腎經 7%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巖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補氣益血: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化巖湯多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肢體乏力等症狀,而人參能補益脾腎之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改善症狀。
  2. 扶正固本: 化巖湯多為慢性病患者所用,病程較長,患者常伴有氣虛、體虛等情況。人參能扶正固本,增強患者體質,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使患者更快康復。

化巖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化巖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所致的石淋、砂淋等病症。白朮可以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有助於將體內濕熱排出,改善淋症。
  2. 利水滲濕: 白朮同時具備利水滲濕的作用。化巖湯中常與其他利水滲濕藥物配伍,如滑石、車前子等,共同促進水液代謝,利尿排石,緩解尿路結石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化巖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化巖湯多用於治療瘡瘍久潰、膿水不止、正氣虛弱等症狀,而黃耆可補益脾肺之氣,固護表邪,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傷口癒合。
  2. 扶正祛邪: 化巖湯中藥材多具清熱解毒、消腫生肌之功效,而黃耆可扶正氣,助藥力直達病所,增強藥效,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化巖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化巖湯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減輕腫痛。
  2. 補血滋陰,調和氣血: 跌打損傷或骨折後,患者往往氣血運行不暢,易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當歸具有補血滋陰、調和氣血的功效,能改善血虛,增強體質,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化巖湯中加入當歸,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滋陰等多重作用,有助於促進傷患恢復。

化巖湯中加入忍冬藤,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忍冬藤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炎症反應,緩解腫痛。而化巖湯多用於治療瘰癧、痰核等疾病,這些疾病皆與體內熱毒積聚有關。

因此,忍冬藤的加入有助於清熱解毒,消散腫塊,促進病情恢復,與化巖湯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化巖湯中包含茜草根,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涼血止血之功效。

茜草根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破血行瘀、涼血止血之效。化巖湯主要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症狀,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婦科瘀血等。而茜草根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促進血行,改善瘀血阻滯,達到治療目的。同時,茜草根的涼血止血功效,可以緩解因瘀血所致的疼痛及出血症狀。因此,化巖湯中加入茜草根,能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佳的療效。

化巖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肺化痰:白芥子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效。化巖湯旨在治療寒痰凝結、胸悶氣喘,白芥子可溫肺散寒,使痰液易於咳出,緩解胸悶氣短。
  2. 消腫止痛:白芥子亦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如胸痛、腹痛等。化巖湯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白芥子可以協同發揮消腫止痛的作用,緩解患者因痰阻血瘀造成的疼痛。

化巖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化巖湯主要用於治療泌尿系統結石,而茯苓能利水消腫,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促進結石排出。
  2. 健脾益氣: 茯苓亦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泌尿系統結石患者常伴隨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茯苓能健脾利濕,補益脾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總而言之,化巖湯中加入茯苓,既能利水滲濕,促進結石排出,又能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從多方面促進病症的改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化岩湯主治乳癰(乳腺化膿性炎症)癒後,因氣血虧虛且房事不節,導致病灶復發潰爛,形成複雜難癒的「乳岩」病變(古人對晚期乳腺潰爛性病變的統稱,可能包含現代所指的乳腺癌潰瘍或慢性肉芽腫等)。其症狀特徵為:

  1. 多發性瘡口:如蜂窩狀,潰爛處肉芽外翻,瘡口難以癒合。
  2. 遷延不癒:長期腐爛流膿,使用清熱解毒或攻伐藥物後,反而加重虛損與潰爛。
  3. 病機關鍵:氣血大虛為本,局部腐爛為標,屬「正虛邪戀」之危候。

此方針對「氣血極度虧損」繼發的組織修復障礙,強調大補氣血以生肌斂瘡,而非直接攻毒,故適用於晚期虛性瘡瘍。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組成與劑量特點

  • 君藥
    • 人參(1兩)黃耆(1兩):大補元氣,固表生肌,促進瘡口收斂。
    • 白朮(2兩,重用):健脾益氣,助氣血生化之源,兼燥濕止潰爛滲液。
  • 臣藥
    • 當歸(1兩):養血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助新肉生長。
    • 茯苓(3錢):健脾滲濕,防止補益藥滋膩滯邪。
  • 佐使藥
    • 忍冬藤(1兩):清解餘毒,通絡止痛,防補藥助熱(藥性輕清,不傷正氣)。
    • 茜根(2錢):涼血止血,散瘀通絡,抑制肉芽過度增生。
    • 白芥子(2錢,量輕):化痰散結,透達經絡滯氣,消微小瘡竇。

(2)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大補氣血為核心
    方中重用參、朮、耆,輔以當歸,直接補充氣血能量,改善機體修復能力。古人認為「氣血旺則肌肉自生」,此針對瘡口久不癒合的根本病機。
  • 兼顧局部病理
    • 忍冬藤+茜根:清餘熱、化瘀血,處理潰瘍局部輕度感染與瘀滯,但藥性平和,避免苦寒傷正。
    • 白芥子+茯苓:化痰濕、通竅道,針對「如管非管」的瘡竇結構,促進分泌物排出。
  • 劑量配比玄機
    補益藥總量遠大於祛邪藥(補藥占82%,祛邪藥占18%),體現「九補一攻」思路,確保正氣為主導。

(3)可能的功效推論

  • 促進組織再生:通過補氣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與營養供應,加速瘡口癒合。
  • 調節免疫與抗感染:忍冬藤的綠原酸、黃耆的多醣可能增強免疫,間接控制慢性感染。
  • 抑制異常增生:茜根的蒽醌類成分或可調節肉芽過度增殖,減少瘡口畸形成管。

三、總結

化岩湯是「托補法」的典型代表,以重建機體自癒能力為首要目標,結合輕清透邪之品,適用於氣血虛衰兼殘餘毒邪的複雜瘡瘍。其組方邏輯體現中醫「養正邪自除」的核心思想,對現代慢性潰瘍、難癒性傷口仍有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白朮2兩,黃耆1兩,當歸1兩,忍冬藤1兩,茜根2錢,白芥子2錢,茯苓3錢。
大補其氣血,以生其精。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化岩湯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服用。
  • 化岩湯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化岩湯服用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乳腺炎乳房硬結乳房腺體瘤乳房纖維硬化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化岩湯, 出處:《醫林纂要》卷十。 組成:黃耆1兩,當歸5錢,白朮3錢,人參1錢,茯苓5分,防風5分,白芥子8分,紅花3分,金銀花5錢。 主治:補血疏肝,和胃去痰,解毒。主治:乳岩。即乳癰病久失治,或更傷於酒色熱物,致潰爛如蜂窠狀者。

化岩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三。 組成:人參1兩,白朮2兩,黃耆1兩,當歸1兩,忍冬藤1兩,茜根2錢,白芥子2錢,茯苓3錢。 主治:大補其氣血,以生其精。主治:乳癰已收口,氣血大虧,後因不慎房事,以致復行潰爛,變成乳岩,形成無數小瘡口,如管非管,如漏非漏,竟成蜂窩之狀,肉向外生,終年累月而不癒,服敗毒之藥,身癒狼狽而瘡口更加腐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