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散方劑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消積化滯:木鱉子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之效。內消散方劑以消散積聚之痰濕為主,木鱉子可助其消積化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出體內積滯。
- 活血化瘀:木鱉子亦具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消散積聚之痰濕,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內消散方劑中加入木鱉子,可有效增強其消積化滯、活血化瘀之功效,達到治療痰濕積聚之目的。
「內消散」方劑中包含「蟾酥」,主要原因如下:
- 消腫止痛: 蟾酥性寒,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散結之效,可治療內外癰腫、瘰癧、疔瘡等病症,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皁角刺、乳香、沒藥等共同發揮消腫止痛作用。
- 活血化瘀: 蟾酥能活血化瘀,散結消癥,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腫痛,有較好的療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作用。
因此,蟾酥在「內消散」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內消散方劑中含有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減輕疼痛。
- 通經活絡,引藥入經:麝香氣味芳香,能通經活絡,引導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對於一些氣血瘀滯、經絡不通的病症,麝香能起到引導藥物直達病所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內消散方劑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止痙,化痰散結: 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疏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內消散方劑主治小兒痰熱壅盛,驚癇抽搐,而白僵蠶可清熱解毒,化痰止痙,有助於緩解小兒驚厥症狀。
- 配伍增效: 內消散方劑中,其他藥物如天麻、鉤藤等,也具有疏風止痙、平肝熄風的功效,而白僵蠶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功效,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內消散方劑中包含蜈蚣,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
- 通經活絡:蜈蚣性溫,味辛,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內消散方劑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風濕痹痛等症,蜈蚣的通經活絡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 解毒消腫:蜈蚣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內消散方劑中常加入蜈蚣以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症,其解毒消腫作用可緩解局部紅腫、疼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內消散方劑中加入蜈蚣,是基於其通經活絡、解毒消腫的藥性,以達到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症的目的。
內消散方中含有全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散瘀血,通絡止痛: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內消散方主要針對內傷瘀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而全蠍的活血通絡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定驚止痙: 全蠍還具有清熱解毒、定驚止痙的功效。內消散方除了消散瘀血外,也用於治療一些伴隨發熱、神志不清、抽搐等症狀的疾病。全蠍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改善發熱症狀,而定驚止痙作用可以緩解抽搐等症狀。
主治功效
內消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中藥方劑“內消散”的組成成分及其古代應用文獻,其主要功效可以歸納為: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排膿止痛。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癰疽、瘡瘍、腫毒等病症,尤其是那些初起紅腫熱痛、或已成膿但未潰破、或潰後膿出不暢的情況。
治療原理
內消散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熱毒”、“瘀血”、“痰濕”等病機理論。
清熱解毒:
- 文獻中提到內消散可用於治療“傷寒熱毒,發瘡如豌豆”、“熱毒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黑靨疔多生耳竅牙縫,胸腹腰腎隱處,黑斑紫皰,頑硬如釘,屬腎經火毒”等,這些都是熱毒熾盛的表現。
- 方中組成藥物如蟾酥、蜈蚣、全蠍等都具有解毒殺蟲的作用。
- 部分文獻顯示的內消散組成也含有知母、黃芩、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藥。
活血化瘀:
- 中醫認為“瘀血”是瘡瘍腫毒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通則痛”。
- 方中木鱉子、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的功效。
- 部分文獻中提到的內消散組成也包含當歸、赤芍、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藥。
消腫散結:
- 內消散主要用於治療各種腫毒,文獻中多次提到“癰腫”、“腫毒”、“結硬疼痛”等。
- 方中木鱉子、白僵蠶、蟾酥、全蠍等都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
- 部分文獻顯示的內消散組成也含有貝母、白芨、天花粉、皁角刺等消腫散結藥。
排膿止痛:
- 對於已成膿的瘡瘍,內消散可以促進排膿,加速癒合。
- 文獻中提到“排膿內消散,治癰疽發背,活血排膿消毒,紅腫內消”。
- 方中蜈蚣、全蠍具有止痛通絡的作用。
- 部分文獻中提到的內消散組成也包含穿山甲、皁角刺等排膿藥。
不同醫家應用及加減
- 《皇漢醫學》中提到可用大柴胡湯合用當歸芍藥散或芍藥甘草湯來代替內消散,或用大柴胡湯去大黃合用當歸芍藥散代替內消散加減。這體現了根據不同病情,靈活運用方劑的思想。
- 《惠直堂經驗方》中記載了兩個內消散的變方,一個用於治療腫毒,另一個用於治療腸癰便毒,都體現了內消散的基本功效,並根據具體病症進行了藥物加減。
- 《類證治裁》中記載了多個內消散的加減方,用於治療不同類型的瘡瘍腫毒,例如加入知母、黃芩、金銀花等清熱解毒,加入當歸、赤芍、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加入貝母、白芨、天花粉、皁角刺等消腫散結排膿。
- 《仁齋直指方論》記載了“內消散,癰疽惡瘡方萌,才覺便服”,並提到多個內消散的變方,例如“大全內消散”、“排膿內消散”、“紅內消散”,同樣強調了其消腫散結、排膿解毒的功效。
總結
內消散是一個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排膿止痛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其治療原理符合中醫對瘡瘍腫毒病機的認識。在古代醫學文獻中,內消散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癰疽、瘡瘍、腫毒等病症,並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藥物加減。不同醫家對內消散的應用和加減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白芷10分,芍藥10分,蜀椒7合,芒消10分,芎藭10分,當歸7分,乾薑7分(一方有白蘞1分)。
上藥治下篩。
每服5分匕,酒調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用時應注意用量,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散,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八引《丹方匯編》。 組成:花粉5錢,苦參5錢,皂角刺49個,土茯苓3斤。 主治:癧核,不拘久近,已破未破。
內消散, 出處:《痘疹會通》卷五。 組成:防風、桑皮、牛蒡子、黃芩、荊芥、川連、浙貝、地骨皮、小甘草、西河柳(陳久者良)。 主治:麻子已出復回,頭面稀少,發熱神昏,至5-6日後。
內消散,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陳皮、半夏(薑制)、白茯苓(去皮)、枳實(去瓢,麸炒)、山楂肉、神曲(炒)、砂仁、香附、三棱、莪朮、乾生薑。 主治:過食寒硬之物,食傷太陰,或嘔吐痞滿脹痛。
內消散, 出處:《慈幼新書》卷十一。 組成:飛羅面(炒存性)1錢,牙皂(煅)1錢,沒藥1錢,朱砂1錢,雄黃1錢,百草霜1錢,巴豆(去油)1錢,兒茶1錢,巴豆殼(煅)7分。 主治:諸般腫毒,發背,對口,惡瘡。
內消散,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歸尾1兩,連翹1兩,羌活1兩,獨活1兩,薄荷1兩,桂枝1兩,赤芍1兩,白芷梢1兩,防風1兩半,荊芥8錢,細辛8錢,藁本7錢半,小川芎6錢,甘草節6錢。 主治:梅核,痰核,馬刀瘰癧。
內消散,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 內消散(《串雅補》卷一。)出處:《串雅補》卷一。別名:五虎頂組成:木鱉5枚(油煠),蟾酥3厘,麝香5厘,雄精1錢,僵蠶1錢,川蜈蚣3條,甲片1錢5分,全蠍1錢。主治:內消諸毒。 。 主治:內消諸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