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散方劑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消積化滯:木鱉子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之效。內消散方劑以消散積聚之痰濕為主,木鱉子可助其消積化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出體內積滯。
- 活血化瘀:木鱉子亦具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消散積聚之痰濕,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內消散方劑中加入木鱉子,可有效增強其消積化滯、活血化瘀之功效,達到治療痰濕積聚之目的。
「內消散」方劑中包含「蟾酥」,主要原因如下:
- 消腫止痛: 蟾酥性寒,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散結之效,可治療內外癰腫、瘰癧、疔瘡等病症,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皁角刺、乳香、沒藥等共同發揮消腫止痛作用。
- 活血化瘀: 蟾酥能活血化瘀,散結消癥,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腫痛,有較好的療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作用。
因此,蟾酥在「內消散」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內消散方劑中含有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減輕疼痛。
- 通經活絡,引藥入經:麝香氣味芳香,能通經活絡,引導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對於一些氣血瘀滯、經絡不通的病症,麝香能起到引導藥物直達病所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內消散方劑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止痙,化痰散結: 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疏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內消散方劑主治小兒痰熱壅盛,驚癇抽搐,而白僵蠶可清熱解毒,化痰止痙,有助於緩解小兒驚厥症狀。
- 配伍增效: 內消散方劑中,其他藥物如天麻、鉤藤等,也具有疏風止痙、平肝熄風的功效,而白僵蠶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功效,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內消散方劑中包含蜈蚣,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
- 通經活絡:蜈蚣性溫,味辛,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內消散方劑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風濕痹痛等症,蜈蚣的通經活絡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 解毒消腫:蜈蚣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內消散方劑中常加入蜈蚣以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症,其解毒消腫作用可緩解局部紅腫、疼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內消散方劑中加入蜈蚣,是基於其通經活絡、解毒消腫的藥性,以達到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症的目的。
內消散方中含有全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散瘀血,通絡止痛: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內消散方主要針對內傷瘀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而全蠍的活血通絡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定驚止痙: 全蠍還具有清熱解毒、定驚止痙的功效。內消散方除了消散瘀血外,也用於治療一些伴隨發熱、神志不清、抽搐等症狀的疾病。全蠍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改善發熱症狀,而定驚止痙作用可以緩解抽搐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內消散」
中藥方劑「 內消散 」,是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活絡止痛之效,可治癲癇、驚風、中風、水腫、腹水、肝硬化、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筋骨痠痛等症。
組成介紹
- 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解毒、利水滲濕、化腐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
- 蟾酥:性寒、味甘、辛、鹹,入心、肝、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活絡止痛之效。
-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解酒毒、清熱解毒、順胎產等傳統代功效。
- 白僵蠶:性辛、寒,入肝、肺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等功效。
- 蜈蚣:主入肝腎經,既平肝熄風,又能清肝熱、通絡定痛、活血化瘀,蜈蚣性辛、溫、微有毒,入藥後性溫,有清熱、息風、止痛、活血化瘀之功。
- 全蠍:性味鹹、寒,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息風、去風止痙、祛風除濕的功效。
主治功效
- 各種腫脹和毒瘡
- 背背中生瘡
- 口瘡
- 惡性瘡瘍
總結
中藥方劑「 內消散 」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活絡止痛之效,可治癲癇、驚風、中風、水腫、腹水、肝硬化、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筋骨痠痛等症。
傳統服藥法
白芷10分,芍藥10分,蜀椒7合,芒消10分,芎藭10分,當歸7分,乾薑7分(一方有白蘞1分)。
上藥治下篩。
每服5分匕,酒調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用時應注意用量,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散,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八引《丹方匯編》。 組成:花粉5錢,苦參5錢,皂角刺49個,土茯苓3斤。 主治:癧核,不拘久近,已破未破。
內消散, 出處:《痘疹會通》卷五。 組成:防風、桑皮、牛蒡子、黃芩、荊芥、川連、浙貝、地骨皮、小甘草、西河柳(陳久者良)。 主治:麻子已出復回,頭面稀少,發熱神昏,至5-6日後。
內消散,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陳皮、半夏(薑制)、白茯苓(去皮)、枳實(去瓢,麸炒)、山楂肉、神曲(炒)、砂仁、香附、三棱、莪朮、乾生薑。 主治:過食寒硬之物,食傷太陰,或嘔吐痞滿脹痛。
內消散, 出處:《慈幼新書》卷十一。 組成:飛羅面(炒存性)1錢,牙皂(煅)1錢,沒藥1錢,朱砂1錢,雄黃1錢,百草霜1錢,巴豆(去油)1錢,兒茶1錢,巴豆殼(煅)7分。 主治:諸般腫毒,發背,對口,惡瘡。
內消散,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歸尾1兩,連翹1兩,羌活1兩,獨活1兩,薄荷1兩,桂枝1兩,赤芍1兩,白芷梢1兩,防風1兩半,荊芥8錢,細辛8錢,藁本7錢半,小川芎6錢,甘草節6錢。 主治:梅核,痰核,馬刀瘰癧。
內消散,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 內消散(《串雅補》卷一。)出處:《串雅補》卷一。別名:五虎頂組成:木鱉5枚(油煠),蟾酥3厘,麝香5厘,雄精1錢,僵蠶1錢,川蜈蚣3條,甲片1錢5分,全蠍1錢。主治:內消諸毒。 。 主治:內消諸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