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南丸

石南丸

SHI N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四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64)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肝經 21%
脾經 15%
肺經 12%
心經 9%
膀胱經 9%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胃經 3%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南丸方劑中包含石南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石南葉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方劑若針對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等症狀,石南葉可發揮清熱涼血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2. 石南葉有收斂止血作用。 若方劑針對出血症狀,石南葉可收斂止血,控制出血量,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止血效果。

因此,石南葉在石南丸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石南丸中包含續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強筋: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之效。石南丸主治腎虛腰痛、筋骨痠軟等症,續斷能有效改善腎虛導致的腰膝痠軟、腿腳無力等病症,起到補益腎氣、強筋壯骨的作用。
  2. 活血通絡:續斷亦具活血通絡之功效,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經絡不通導致的疼痛。石南丸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續斷可協同其他藥物,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石南丸方劑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石南丸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自汗等症,而黃耆能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固表止汗,進一步增強藥效。

2. 助藥力: 黃耆性溫,能引藥力入營衛,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石南丸中其他藥材如石南藤、防風等多偏寒涼,黃耆的溫性可以平衡藥性,使藥力溫和協調,避免過寒傷正。

石南丸中加入狗脊,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腎強腰:狗脊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強腰、祛風除溼的功效。石南丸本身也具有溫腎壯陽的作用,狗脊的加入可以加強其補腎強腰的效果,對於腰膝痠軟、行走無力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固本培元:狗脊能補益肝腎,強筋健骨,對於因腎氣不足導致的腰膝無力、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石南丸本身也是以補益肝腎爲主,狗脊的加入可以進一步鞏固其固本培元的效果,使療效更佳。

石南丸方劑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 木瓜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健脾胃的功效。石南丸常用於治療脾胃不和、食積不消等症,加入木瓜可增強其消食化積之效,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2. 活血通絡: 木瓜還具有一定活血通絡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石南丸在治療某些疾病時,也需要兼顧活血通絡,而木瓜的加入則可以起到輔助作用,提升治療效果。

石南丸中加入烏藥,主要是針對其 行氣止痛、溫中止痛 的功效。

烏藥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其氣味芳香,能 溫通經絡,有助於 緩解氣滯血瘀 所致的疼痛。

在石南丸中,烏藥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 溫腎散寒、行氣止痛,對於 寒邪凝滯、氣血不通 所致的腰膝冷痛、小腹冷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石南丸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是利用其通經活絡、清熱解毒的功效。

地龍,即蚯蚓,性寒,味鹹,入肝、脾經。其通經活絡之效,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經絡不通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同時,地龍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石南丸方劑中加入地龍,可以起到通經活絡、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石南丸中包含烏頭,乃因其性溫熱,能散寒止痛,且有通經活絡之效。此方多用於治療寒性病症,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經絡不通等。

烏頭雖有較強的毒性,但經過炮製處理後,其毒性可大幅降低,並可發揮其藥用功效。石南丸中其他藥材亦能協同烏頭,起到解毒增效的作用,故方劑使用安全可靠,但需遵醫囑服用,避免過量或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南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集中於風濕、虛風、筋脈問題三大類病症:

  1. 下肢風濕痹證:針對腳重少力、膝軟、腫痛、行步艱難等症,反映「風濕下注」的病機特點,尤其著重於濕濁阻滯筋脈引起的腫脹麻冷。
  2. 筋脈拘急失養:項背腰脊腫痛、屈伸不利等,顯示方劑具有「舒筋活絡」之效,對氣血不通所致的筋脈攣急有改善作用。
  3. 虛風上攻頭面:頭面浮腫、瘡癢膿液、牙齦腐爛等,屬風邪挾濕熱上炎的表現,方中「祛風」兼能「上行」的特性可解釋此效。
  4. 久病入絡之象:齒搖耳鳴、手足無力,暗示藥方能深入血絡,調和營衛,間接益精血而固本。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石南藤

    • 性味辛溫,專祛風濕、強腰腳,《本草綱目》載其「治風血,暖腰臟,益陽道」,主導方劑走向下肢與筋脈,消除痹痛。
  2. 臣藥:川烏、五靈脂

    • 川烏大辛大熱,散寒逐濕止痛,針對「冷痛」核心病機;五靈脂活血化瘀,與川烏形成「溫通並行」之勢,破除凝滯之瘀血濕濁。
  3. 佐藥:乳香、沒藥、自然銅

    • 乳香沒藥配伍,增強活血定痛、伸筋效果,針對「攣急」;自然銅散瘀接骨,推測用於久病骨節變形者,強健筋骨。
  4. 使藥:木瓜

    • 酸溫化濕舒筋,引藥下行,協同石南藤專攻下肢濕痹,同時調和諸藥辛燥之性,防傷陰血。

配伍特點

  • 辛溫通絡為主:集中解決寒濕瘀阻問題,透過溫散、活血、舒筋三層次作用,先開通瘀滯,再濡養筋脈。
  • 攻補兼施:雖無大補之品,但木瓜益筋、自然銅堅骨,暗含「祛邪不傷正」思路,適合久病體弱而邪實者。

治療原理
此方以「風濕瘀血」為靶點,透過溫通藥性推動氣血運行,化解經絡閉阻。其「去風益精」之效,實為間接透過祛邪後筋脈得養而實現,非直接滋補,符合「通則不痛」的中醫治痹邏輯。

傳統服藥法


石南藤1斤(去蘆梗),乳香半兩(別研),沒藥半兩,川烏2兩(炮),五靈脂(淘去砂土,澄清)4兩,自然銅半兩,木瓜4兩。
舒筋活血,去風益精。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坐骨神經痛腳氣病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嗜眠症(嗜睡症)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腰痛暈眩全身性水腫手腳冰冷四肢痿軟無力面部浮腫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

相同名稱方劑


石南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組成:石南2兩,白朮2兩,牛膝(3味酒同浸1宿,焙乾)2兩,防風(去叉)2兩,天麻2兩,枸杞2兩,黃耆(銼)2兩,桂(去粗皮)1兩半,鹿茸(酥炙,去毛)1兩半。 主治:去風濕,活血脈,益元氣。主治:腳膝攣痹。

石南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九十五引《王氏集驗方》。 組成:石南藤1斤(去蘆梗),乳香半兩(别研),沒藥半兩,川烏2兩(炮),五靈脂(淘去沙土,澄清)4兩,自然銅半兩,木瓜4兩。 主治:舒筋活血,去風益精。主治:腰腳疼痛,或曾經墜墮打撲損傷,筋骨疼痛,一切虛損之證。

石南丸, 出處:《雞峰》卷四。 組成:石南半斤,續斷半斤,黃耆半斤,狗脊半斤,木瓜半斤,烏藥半斤,地龍4兩,烏頭4兩。 主治:風濕氣,腳重少力,腳膝緩弱,或腫或不腫,痹麻脛冷,腳下隱痛,行履艱難,筋脈攣急,不得屈伸,項背腰脊腫痛;及虛風上攻,頭面浮腫,生瘡癢痛,膿汁浸漬,手腳少力,牙齦宣爛,齒搖發落,耳內嘯鳴;腳氣痛楚,不可履地。

石南丸, 出處:《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組成:石南葉(炙,去毛)6兩,桂(去皮)6兩,附子(炮)6兩,防風(去蘆)6兩,牛膝(酒浸)8兩,白茯苓(去皮)8兩,熟地黃2分,菟絲子(酒浸)2分,薏苡仁6分,五加皮6分。 主治:下氣,除筋骨間邪氣。主治:腎氣虛弱,風濕腳氣,筋急拘攣,濕痹緩弱,陰不仁,寒厥痿痹,腰脊痛,腳膝冷,轉筋腿緊,不能久立,及如履物隱痛。

石南丸, 出處:《局方》卷五。 組成:赤芍藥2兩,薏苡仁2兩,赤小豆2兩,當歸(去蘆)2兩,石南葉2兩,牽牛子2兩,麻黃(去根節)2兩,陳皮(去白)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2兩,大腹皮(連子用)2兩,川芎2兩,牛膝(去苗)3兩,五加皮3兩,萆薢4兩,獨活(去蘆)4兩,杜仲(銼,炒)4兩,木瓜4兩。 主治:常服補益元氣,令人筋骨壯健,耳目聰明。主治:風毒腳弱少力,腳重疼痹,腳腫生瘡,腳下隱痛,不能踏地,腳膝筋攣,不能屈伸,項背腰脊拘急不快;風毒上攻,頭面浮腫,或生細瘡,出黃赤汁,或手臂少力,或口舌生瘡,牙齦宣爛,齒搖發落,耳中蟬聲,頭眩氣促,心腹脹悶,小便時澀,大便或難;婦人血氣。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