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收火湯」中的「熟地黃」主要為滋陰補血之用。
熟地黃性寒,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效。收火湯方劑主要針對虛火上炎、陰虛內熱等症狀,而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補虛生津,並能協同其他藥物,如生地黃、麥冬等,共同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效果。
因此,熟地黃在收火湯中扮演了滋陰降火、補虛生津的重要角色,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收火湯」方劑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是利用其 滋陰斂汗 的功效,達到收斂火氣的作用。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歸肝、腎經,能補益肝腎之陰,固澀精氣,並可止汗,對於因肝腎陰虛導致的虛火上炎、盜汗、遺精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在「收火湯」中,山茱萸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作用,達到滋陰清熱、斂汗固精的功效,有效地收斂體內虛火,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收火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清熱利濕、健脾寧心的功效。收火湯常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茯苓的清熱利濕作用可以幫助緩解這些症狀。
- 健脾益氣:茯苓還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收火湯常用於治療因熱邪侵襲導致的脾胃虛弱,茯苓可以幫助脾胃恢復正常功能,促進機體恢復。
總而言之,茯苓在收火湯中既能清熱利濕,又能健脾益氣,起到協同作用,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收火湯」中加入肉桂,是利用其溫熱之性,藉以溫陽散寒,引火歸元。
肉桂味辛甘,性熱,入心、肝、腎經。其溫陽散寒之效,可驅散體內寒邪,有助於溫暖脾胃,促進陽氣生髮,進而將因寒凝導致的火熱之邪引導回歸正位。
此外,肉桂亦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疏通因寒凝而阻塞的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進而達到收火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收火湯》**主治「少陰腎火上炎咽喉之陰蛾」,其症狀特徵為:
- 咽喉腫痛,日輕夜重:腎陰不足,虛火循少陰經上炎,夜間陰盛時虛陽浮越更甚,故疼痛加劇。
- 喉間成蛾,自覺乾燥如焚:腎水虧虛,無法上濟咽喉,局部失潤而生燥熱,類似「蛾」(喉部腫起如蠶蛾)。
- 飲水暫緩而腹中不適:腎火浮越,雖飲水暫潤其燥,然腎陽不足,水液不得溫化,反致腹滿不舒。
- 涎多散化為水:腎主水液代謝,腎陽虛弱則津液不攝,泛溢為清稀涎沫,遇水即化,此為虛寒之象。
此證屬**「上熱下寒」之候,本質為腎陰虛而陽浮於上**,兼有腎陽不足、氣化失司,需「大補腎水、引火歸臟」以治本。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熟地三兩(大補腎水)
- 重用熟地滋補腎陰,填精益髓,為君藥。腎水充足則浮火得藏,咽喉乾燥自除。
山茱萸一兩(斂陰攝陽)
- 酸收之性助熟地斂藏腎精,固攝浮越之虛火,並補肝腎之陰,共奏「陰中求陽」之效。
茯苓五錢(健脾滲濕)
- 健脾利水,防熟地滋膩礙胃,兼引虛火下行;另可調節水液代謝,改善津停為涎之症。
肉桂三錢(引火歸元)
- 少量肉桂溫補命門之火,助陽氣歸位,導浮遊之火下潛,且能助腎陽化氣行水,緩解腹中水濕不化之證。
配伍特點:
- 滋陰為主,佐以溫陽:透過熟地、山茱萸大補腎陰,佐肉桂「引火歸原」,使虛火降而真陽復。
- 「冷服」反佐:煎藥冷服可減輕肉桂辛熱之性,避免格拒上焦虛熱,寓「熱因寒用」之意。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陰虛陽浮」之本,以補水制火、引火歸臟為核心,使腎中陰陽重新平衡,上炎之虛火自熄,咽喉腫痛、乾燥、涎多等標症隨之而解。
傳統服藥法
熟地3兩,山茱萸1兩,茯苓5錢,肉桂3錢。
大補腎水,引火歸臟。
水煎,冷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降火、清利咽喉的功效,適合陰虛火旺、咽喉腫痛、日輕夜重、喉間有蛾狀物、飲水咽之少快、至水入腹而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甚多、將涎投入清水中即時散化為水的患者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收火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熟地3兩,山茱萸1兩,茯苓5錢,肉桂3錢。 主治:大補腎水,引火歸臟。主治:少陰腎火上炎咽喉之陰蛾。咽喉腫痛,日輕夜重,喉間亦長成蛾,自覺一線乾燥之至,飲水咽之少快,至水入腹,而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甚多,將涎投入清水中,即時散化爲水,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