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茯苓湯

HUANG QI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肺經 20%
腎經 12%
脾經 12%
胃經 8%
肝經 7%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3%
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茯苓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其補氣作用能提升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有助於治療脾虛濕困導致的乏力、水腫等症狀。
  2. 扶正祛邪: 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人體正氣,抵抗外邪入侵。配合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有效改善體內濕邪,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對於脾虛濕困、氣虛水腫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黃耆茯苓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潤肺: 黃耆茯苓湯以黃耆補氣,茯苓健脾,但容易偏燥。麥門冬性寒,味甘,能滋陰潤肺,緩解黃耆茯苓湯的燥性,防止其過於燥烈而傷陰。
  2. 清心安神: 麥門冬能清心除煩,寧心安神,與黃耆茯苓湯補益脾氣、益氣健脾的功效相輔相成,可使氣血充沛,神志安寧,達到整體的調理效果。

因此,麥門冬的加入,不僅平衡了黃耆茯苓湯的燥性,更提升了其清心安神之效,使藥方更趨於平和,適用範圍更廣泛。

在中藥方劑「黃耆茯苓湯」中,使用了川芎作為成分之一。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在該方中加入川芎主要是為了增強活血行氣的功能,對於血瘀引起的頭痛、胸悶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黃耆茯苓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 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與黃耆的補氣升陽功效相輔相成,能加強補氣的效果,並防止氣虛上浮,達到扶正固本的效果。

2. 祛濕利水: 茯苓能利水滲濕,對於脾虛濕盛、水濕停滯所導致的症狀,如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配合黃耆補氣,能更有效地排出體內水溼,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

在中藥方劑「黃耆茯苓湯」中,使用了桂枝作為成分之一。桂枝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的功效。在該方中加入桂枝主要是為了增強溫經散寒的功能,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黃耆茯苓湯中加入生薑,是基於其辛溫發散之性,能起到以下作用:

1. 溫中散寒,助黃耆益氣:黃耆性溫,益氣補虛,但對於脾胃虛寒者,單用黃耆恐難以溫補脾胃。生薑辛溫,能溫中散寒,有助於黃耆的藥效發揮,使補氣效果更佳。

2. 協調茯苓健脾:茯苓甘淡滲濕,善於健脾利濕,但其性偏寒,與生薑配伍,既能緩解茯苓的寒性,又能增強健脾利濕之效,使藥效更為和緩,更適合脾胃虛寒者服用。

在中藥方劑「黃耆茯苓湯」中,使用了五味子作為成分之一。五味子具有補肺益腎、固精止瀉的功效。在該方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為了增強補肺益腎的功能,對於肺腎兩虛引起的咳嗽、遺精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黃耆茯苓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茯苓性平,兩者合用雖能健脾益氣,但略顯燥性。大棗性溫和,甘潤脾胃,能緩解黃耆茯苓湯的燥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傷陰。
  2. 增強補益效果: 大棗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與黃耆茯苓合用,能增強補氣健脾的作用,使補益效果更為顯著。

因此,黃耆茯苓湯中加入大棗,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補益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主治功效


黃耆茯苓湯

組成: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主治功效:

化膿性感染潰爛後,膿液過多,身體虛弱,出現發熱的症狀。

用法用量:

每日1劑,水煎服。

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用。

總結:

黃耆茯苓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補氣、益氣、固表、生津、清熱、利尿等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化膿性感染潰爛後,膿液過多,身體虛弱,出現發熱的症狀。方中各味藥材配伍合理,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黃耆3兩,麥門冬3兩,芎藭2兩,茯苓2兩,桂心2兩,生薑4兩,五味子4合,大棗20枚。
托里,除虛熱。和血滋津。
上(口父)咀。以水1鬥半,煮取4升,分6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茯苓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黃耆3兩,麥門冬3兩,川芎2兩,茯苓2兩,桂心2兩,生薑4兩,五味子4合,大棗20枚。 主治:托裏,除虛熱。和血滋津。主治:癰疽潰後,膿太多,虛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