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虎湯中包含柴胡,主要源於柴胡的疏肝解鬱、清熱解表之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目的相契合。
龍虎湯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胸悶脅痛、寒熱往來等症,柴胡能疏肝解鬱,使氣機疏暢,緩解胸悶脅痛;其清熱解表之性,能緩解寒熱往來,兼顧表裏。
此外,柴胡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相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降逆止嘔等功效,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龍虎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功效。龍虎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等症狀,黃芩可以清熱解毒,瀉火除煩,幫助改善患者的熱證。
- 涼血止血: 黃芩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龍虎湯中,黃芩可以輔助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龍虎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龍虎湯常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半夏可有效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
- 化痰止咳: 半夏還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龍虎湯中加入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液,疏通氣道,緩解咳嗽。
總之,半夏在龍虎湯中發揮着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組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龍虎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止痙的作用。
石膏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其入肺經,能清肺熱,並能引熱下行,達於胃經,清胃熱,故能解熱止渴。此外,石膏還具有解毒止痙的作用,能清熱解毒,治療熱毒引起的驚厥、抽搐等症狀。
龍虎湯常用於治療熱病、熱邪入營、高熱神昏、神志不清等症狀,石膏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龍虎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用以針對寒熱錯雜、濕熱交蒸的病證。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大腸經,具有清心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效。龍虎湯常用於治療熱病,症見高熱、煩躁、口渴、大便祕結、小便赤黃等,黃連能清熱瀉火,降解體內熱毒,同時亦能燥濕止痢,抑制濕熱引起的腹瀉。此外,黃連亦可解毒消腫,有助於清除體內積熱,改善病情。
龍虎湯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燥濕:黃柏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龍虎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下焦濕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如赤白帶下、陰癢、小便不利、尿頻等。黃柏的清熱燥濕作用,可有效清除下焦濕熱,改善相關症狀。
- 涼血止血:黃柏亦有涼血止血之效。龍虎湯中常與其他涼血止血藥物配伍,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如崩漏、尿血、便血等。黃柏的涼血止血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止血的效果。
龍虎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效。龍虎湯主要用於治療熱證,如高熱、煩躁、口渴等,知母可以清熱瀉火,使體內熱邪消散,達到降溫退熱的效果。
- 滋陰潤燥: 知母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緩解熱證所致的津液不足,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龍虎湯中加入知母,可以兼顧清熱瀉火和滋陰潤燥,使治療更加全面。
龍虎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能清熱解毒,瀉火除煩,對於熱毒熾盛、心煩不寐、口渴便祕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龍虎湯為清熱瀉火、解毒止痛之劑,其組成藥物多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如黃芩、黃連等。而梔子加入其中,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並能緩解熱毒所致的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進一步提高方劑的療效。
在中藥方劑「龍虎湯」中,使用了大米作為成分之一。大米是一種常用的糧食作物,也被用作中藥材,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腫的作用。在該方中加入大米主要是為了增強健脾利水的功能,對於脾虛引起的水腫、消化不良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虎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熱瘧火盛」伴隨嚴重熱象(舌卷焦黑、鼻如煙煤)及脈象洪數弦緊,屬陽明熾熱或熱毒深重之證。古代醫家以「龍虎」命名,隱喻其峻補真陽(龍)、峻瀉火毒(虎)之力,針對熱極似寒、真陽浮越之危候,藉溫補與清瀉並行,調和陰陽之極端失衡。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鹿茸、附子(君藥)
- 鹿茸補督脈、益精血,附子回陽救逆,二者相伍峻補元陽,針對熱瘒耗傷真陽之本。熱瘧雖見火盛,然「鼻如煙煤」為陽氣將脫之兆,此二藥固攝浮陽,防陰竭陽亡。
黃耆、白朮(臣佐)
- 黃耆(鹽水製)益氣固表,兼引藥入腎;白朮健脾燥濕,二者調和營衛,助君藥斂陽入裡,並防津液 further 耗散。
肉蓯蓉、茯神(佐使)
- 肉蓯蓉滋腎潤燥,既制附子之燥,又濟鹿茸之溫;茯神寧心安神,針對熱擾心神之證。全方以「補陽斂火」為核心,透過溫補固本、調暢氣機,導龍雷之火歸源,而非單純清熱瀉火。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立基於「引火歸元」法,假設熱瘧火盛實為「陰竭陽浮」之真寒假熱證。方中重用溫補藥,意在:
- 補其虛陽以攝納浮火(陽氣內守則外熱自退)
- 健脾益氣以資化源(土厚則火有所制)
- 潤燥安神以護陰液(防溫藥助燥)
全方體現「甚者從之」的反治思維,對脈象洪數但伴有陰脫徵兆者,姑且不直接瀉火,而從補陽入手,待陽氣內斂則虛火自熄。此或為元代後「溫補學派」對熱證的獨特見解。
註:若熱瘧屬純實熱證而無陽虛,則本方大溫之性恐助火勢,須另辨證。
傳統服藥法
鹿茸1兩(去毛,酒浸,炙),附子2兩(炮,去皮臍),黃耆(鹽水浸,炙)1兩,茯神(去木)1兩,肉蓯蓉(酒浸,去皺皮)1兩,白朮(炒)1兩。
調榮衛。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火解毒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虎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鹿茸1兩(去毛,酒浸,炙),附子2兩(炮,去皮臍),黃耆(鹽水浸,炙)1兩,茯神(去木)1兩,肉蓯蓉(酒浸,去皺皮)1兩,白朮(炒)1兩。 主治:調榮衛。主治:虛勞寒熱。
龍虎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柴胡1錢5分,黃芩1錢5分,半夏(薑制)7分,石膏2錢5分,黃連1錢5分,黃柏1錢2分,知母1錢(去毛),山梔仁1錢,粳米1撮。 主治:熱瘧火盛,舌卷焦黑,鼻如煙煤,六脈洪數弦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