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病青黛丸

搜病青黛丸

SOU BING QING DA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肝經 17%
大腸經 15%
脾經 15%
心經 8%
肺經 6%
腎經 5%
膽經 5%
三焦經 4%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搜病青黛丸中加入青黛,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青黛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 涼血止血: 青黛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引起的出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能起到止血的作用。同時,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也能抑制熱毒對血脈的損傷,預防出血的發生。

搜病青黛丸方中加入檳榔,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行氣消積: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行氣消積、驅蟲止痛之效。方中青黛清熱解毒,但容易滯留腸胃,影響藥效發揮。檳榔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藥物下行,並消除積滯,增強藥效。

2. 化痰止咳: 檳榔亦具化痰止咳作用,可配合青黛清熱解毒,共同治療因熱毒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搜病青黛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行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青黛清熱解毒,但可能導致氣機鬱滯,而木香則可疏肝理氣,調和藥性,防止藥物寒涼之氣傷脾胃。
  2. 增強療效:木香能促進消化,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吸收和發揮療效。此外,木香還有清熱解毒之效,可協同青黛清熱解毒,增強治療效果。

搜病青黛丸中添加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開竅醒神,闢穢解毒: 麝香性辛溫,具有開竅醒神、闢穢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痰涎壅盛、瘡瘍腫毒等症。青黛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麝香配伍,可增強其開竅醒神、闢穢解毒之效,更能迅速透達病所,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二、 引藥入營: 麝香氣味芳香,具有引藥入營的作用,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強的藥效。搜病青黛丸中其他藥物如青黛、金銀花等,主要作用於表邪,而麝香則可以將其引入營血,更有效地治療內熱、毒邪等病症。

搜病青黛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抑制因外邪入侵引起的熱毒,例如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
  2. 瀉火止痛: 搜病青黛丸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病症,黃連可以瀉火止痛,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疼痛,如頭痛、牙痛等。

總而言之,黃連的加入可以協同青黛等藥材,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瀉火止痛,達到治療搜病青黛丸所針對的病症的效果。

搜病青黛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有二:

一、 破積消瘀: 巴豆性峻,善於破積消瘀,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病症,如寒邪阻滯經絡、氣血瘀滯不通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而搜病青黛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痹痛,故加入巴豆以破除寒邪、化解瘀血,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治病目的。

二、 引藥入內: 巴豆味辛,性熱,能引藥入內,使藥力直達病竈。搜病青黛丸中其他藥物如青黛、防風等,多為清熱解毒、祛風止痛之品,加入巴豆可以引導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深入病所,治療寒濕痹痛。

搜病青黛丸方中包含大黃,主要源於其瀉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效。

  1. 瀉熱解毒: 大黃苦寒,能瀉火解毒,清熱利濕,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發熱口渴等症狀,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涼血止痛: 大黃還能涼血止痛,對於因熱毒入血所致的紅腫熱痛、疼痛難忍等症狀,能起到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作用。

搜病青黛丸以青黛為主藥,清熱解毒,與大黃配伍,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更能有效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

搜病青黛丸方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毒: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熱病神昏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二、軟堅散結:鱉甲還能軟堅散結,對於因氣血瘀滯、痰濁凝結所致的瘰癧、癭瘤、乳房腫塊等症,亦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搜病青黛丸中加入鱉甲,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搜病青黛丸方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健脾:肉荳蔻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搜病青黛丸主治外感風寒、內傷脾胃等病症,肉荳蔻可溫脾散寒,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增強藥效。
  2. 降逆止嘔:肉荳蔻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氣逆、痰濁上湧所致的嘔吐。搜病青黛丸中加入肉荳蔻,可有效緩解患者因風寒侵襲或脾胃虛弱導致的噁心嘔吐症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搜病青黛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攻「小兒氣疳,腹內有積惡滯結之物」。氣疳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多因飲食失調、脾胃受損,導致氣滯血瘀、痰濕積聚,形成腹內積滯。臨床可見腹脹堅硬、食慾不振、身形消瘦,或伴隨發熱、大便不通等症狀。方中以「搜病」為名,強調其攻逐積滯之力,服後以「取下惡物為效」,並需續用訶黎勒丸補益,體現「先攻後補」的治療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核心藥物配伍

  1. 攻積瀉下

    • 巴豆:大辛大熱,峻下冷積,開通閉塞,為攻逐腹內沉痼積滯之要藥。
    • 川大黃:苦寒瀉熱通便,與巴豆一寒一熱相配,既制約巴豆燥烈之性,又協同攻下腸胃積滯。
    • 鱉甲:鹹寒軟堅散結,主治癥瘕積聚,助消腹內硬結。
  2. 行氣導滯

    • 檳榔木香:辛散苦降,行氣破滯,檳榔兼能殺蟲消積,木香調中止痛,針對氣疳之腹脹氣逆。
    • 麝香:芳香走竄,通絡散結,助諸藥穿透積滯。
  3. 清熱解毒

    • 青黛黃連:苦寒清熱,黃連尤善瀉心胃實火,青黛涼血解毒,合用以治疳熱內蘊。
  4. 顧護脾胃

    • 肉豆蔻:辛溫澀腸止瀉,防攻下太過而傷正,稍佐收斂之意。

(二)製法與劑型考量

  • 巴豆特殊處理:先與黃連同煮去油,減低毒性,保留瀉下功效,體現「去性取用」思想。
  • 豬膽汁和丸:取其苦寒清熱之性,助藥效下行,丸劑緩攻,適合小兒體質。
  • 分齡服法:按年齡調整劑量,間隔三日一服,避免傷正,反映古人對小兒用藥的謹慎。

(三)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以「通因通用」為法,針對氣疳本虛標實之證,重點在於攻逐有形之積。方中巴豆、大黃、鱉甲破積攻堅,檳榔、木香、麝香行氣開鬱,青黛、黃連清解鬱熱,肉豆蔻稍固脾胃。全方側重瀉實,服後須以訶黎勒丸(推測為溫澀補脾之劑)善後,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青黛1分,檳榔1枚,木香1分,麝香半分(細研),黃連1兩(去須),巴豆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肉豆蔻1枚(去殼)。
上先將黃連、巴豆二味,以淡漿水3碗,煮令水盡,候乾,取出巴豆,去皮心研如膏,紙裹壓去油,黃連曬乾,然後與諸藥共搗羅為末,用豬膽汁和丸,如麻子大。
1-2歲兒,每服1丸,空心粥飲送下;3-4歲兒,每服3-4丸,每隔3日1服。取下惡物為效。次宜服訶黎勒丸補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搜病青黛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青黛1分,檳榔1枚,木香1分,麝香半分(細研),黃連1兩(去須),巴豆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肉豆蔻1枚(去殼)。 主治:小兒氣疳,腹內有積惡滯結之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