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脂膏

松脂膏

SONG ZH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34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5%
肝經 15%
心經 10%
膽經 10%
腎經 10%
胃經 10%
肺經 10%
脾經 10%
膀胱經 5%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松脂膏中加入鬱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腫止痛:鬱金性苦寒,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松脂膏主要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鬱金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勢恢復。
  2. 清熱解毒:鬱金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松脂膏中常含有其他藥材,如雄黃、乳香等,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鬱金的加入可以起到中和解毒的作用,防止藥物過於燥熱傷陰。

松脂膏中加入黃柏,主要是為了其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殺蟲,對於濕熱所致的瘡瘍、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松脂膏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溼疹、皮炎、癬症等,而黃柏的清熱燥溼、解毒殺蟲功效可以有效地抑制病菌生長,緩解炎症,促進皮膚癒合。

松脂膏方劑中添加黃連,主要是因為黃連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能夠有效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

松脂膏本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而黃連則能清除濕熱,防止感染,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此外,黃連味苦寒,可以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進一步提高松脂膏的療效。

因此,黃連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松脂膏的療效,還能有效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松脂膏中添加巴豆,目的在於發揮其拔毒消腫之效。

巴豆性味辛熱,具有瀉下攻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引導藥力直達患處,對於由外邪引起的皮膚病,如瘡瘍腫毒、濕疹癬疾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松脂膏中,巴豆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能夠協同增效,達到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然而,巴豆性烈,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松脂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聖惠方》,主治「諸般腫疼瘡疖」,推測其適用範圍包括癰疽、癤腫等化膿性皮膚病變,或伴隨紅腫熱痛之症。古代醫家利用其外敷特性,透過局部透藥以消炎定痛、拔毒生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材配伍解析

    • 松脂(松香):性溫味苦甘,古代多用於「排膿生肌」(《本草綱目》),其樹脂成分具抗菌、斂瘡之效,可促進傷口癒合。
    • 熏陸香(乳香):擅長活血行氣、消腫止痛,其所含揮發油能減輕炎症反應,與松脂協同增強化瘀生新之功。
    • 蓖麻仁:含蓖麻毒素(需外用),古代取其「拔毒追膿」之效(《本草備要》),現代研究顯示其脂肪酸可滲透皮膚,助他藥吸收。
    • 杏仁:富含油脂,能潤澤皮膚,緩解藥物刺激性;苦杏仁苷或具輕微消炎作用。
    • 蜜蠟:作為基質,黏合諸藥,延緩釋放,並形成保護層以防感染。
    • 石鹽(礦物鹽):收斂瘡面,可能利用高滲透壓抑制細菌繁殖。
  2. 製法與應用邏輯

    • 熟搗作餅:將藥材搗爛成膏狀,使成分均勻混合,便於貼敷。
    • 剃髮貼百會:百會穴為諸陽之會,外治可引藥上行,但此舉或針對頭部瘡瘍(如癤腫)。若為他處病變,可能調整貼敷位置。
    • 紙覆刺癢:覆紙避免直接刺激,刺藥透氣兼促進藥力滲透;「痒」為風邪或氣血流通之兆,刺破可泄邪。
  3. 機理推論
    此方結合「抗菌消炎」(松脂、熏陸香)、「透皮引流」(蓖麻仁)、「潤膚護瘡」(蜜蠟、杏仁)、「收斂固表」(石鹽)四方向,針對瘡瘍發展的不同階段:

    • 初期紅腫:乳香行氣活血,松脂抗菌,防止膿成。
    • 膿成未潰:蓖麻仁助膿液外透,鹽收縮瘡周。
    • 後期修復:蜜蠟保護新生組織,杏仁潤燥防裂。

總結
松脂膏體現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通過局部用藥調節氣血、解毒祛腐,其組成兼顧「攻邪」與「護正」,符合瘡瘍治療「消、托、補」原則,而劑型設計(膏餅貼敷)亦彰顯實用性。

傳統服藥法


松脂1兩,石鹽1兩,杏仁1兩,蜜蠟1兩,熏陸香2兩,蓖麻仁3兩。
上熟搗作餅。
剃淨百會上發,貼膏,膏上安紙,3日1易。若癢,刺藥上,不久風定。
《聖惠》本方用法:上洗細研松脂、 石鹽、薰陸香等,次入杏仁、蓖麻,研令勻,用蜜、蠟煎成膏。攤於帛上,貼之,一日換二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耳聾癤和癰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酒渣癬雞眼及胼胝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松脂膏,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鬱金半兩,黃柏半兩,黃連半兩,巴豆15個,瀝青6兩,清油1兩。 主治:諸般腫疼瘡癤。

松脂膏,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黃芩1兩,當歸1兩,黃耆1兩,黃連1兩,芍藥1兩,大黃1兩,蠟1兩,川芎1兩。 主治:癰腫。

松脂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一。 組成:松脂半兩,天南星1分,川烏頭1分(去皮臍),膩粉1分,杏仁1兩(湯浸,去皮,别研如膏),清油2兩,黃蠟1兩。 主治:小兒白禿瘡及諸癬。

松脂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五。 組成:松脂1斤(煉煮),(月區)脂3合(生),椒葉1兩,白蠟3兩,蛇含1兩,黃耆1兩,川芎1兩,白芷1兩,當歸1兩,細辛1兩,芍藥1兩。 主治:癰腫膿潰。

松脂膏,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松脂6兩,礬石1兩,杜衡(一作牡荊)1兩,雄黃1兩,附子1兩,大黃1兩,石南1兩,秦芎1兩,珍珠1兩,苦參1兩,水銀1兩,木蘭1兩。 主治:白禿及癰疽百瘡。

松脂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三。 組成:松脂1斤,豬脂半斤,大黃1兩,白蠟4兩,細辛半兩,防風半兩,黃芩半兩,川芎半兩,白蘞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莽草半兩,黃柏半兩,白芷半兩,黃連半兩,麻油半兩(一方有黃耆1兩,一方無麻油)。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潰後日夜疼叫口不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