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外用消毒藥很少會包含葛根。原因如下:
- 藥性: 葛根性涼,味甘,主要功能為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其藥性偏於清熱解毒,但缺乏強力的殺菌消毒功效。
- 臨牀應用: 葛根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發熱頭痛、口渴咽乾、腹瀉等症狀,而對於傷口感染、化膿等情況,則缺乏有效治療作用。
因此,葛根並不適合作為外用消毒藥的組成部分。若需要外用消毒藥,應選擇具有殺菌消毒功效的藥材,例如金銀花、黃柏、苦參等。
升麻,性味辛涼,歸肺、胃經。其主要藥用功效為解毒消腫、清熱止痛,對於外傷感染、化膿、潰瘍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在中藥外用消毒藥方劑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升麻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外傷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有較好的緩解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升麻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組織的修復。
因此,升麻在中藥外用消毒藥方劑中,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有助於外傷感染的治療。
地骨皮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性寒,味甘,歸肝、腎經。其藥理作用包括清熱涼血、退虛熱、生津止渴。外用消毒藥方劑中使用地骨皮,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涼血的功效。
地骨皮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對皮膚表面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具有明顯療效。此外,地骨皮還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因此在治療皮膚感染、燒傷燙傷等外傷時,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使用,起到抗感染、消炎止痛的作用。
甘草在中藥外用消毒藥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刺激,保護肌膚: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炎症的功效,能有效舒緩藥物對傷口的刺激,保護皮膚免受損傷,促進傷口癒合。
- 增強藥效,協調藥性: 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中和一些藥材的毒性,避免刺激過度。同時,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消毒效果更佳。
因此,甘草作為外用消毒藥方劑的常用藥材,能夠有效協調藥性,減輕副作用,提升療效。
金銀花為常用中藥材,其性寒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在中藥外用消毒藥中加入金銀花,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金銀花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繁殖,對於傷口感染、炎症、化膿等情況具有良好的消毒消炎作用。
- 涼散風熱: 金銀花能清熱解毒,散風除熱,對於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能有效緩解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金銀花作為常用中藥材,常被應用於外用消毒藥中,以達到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外用消毒藥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諸腫毒,堅硬不消」,即針對皮膚或肌肉深處的癰腫瘡毒,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硬結不散,甚至化膿潰爛等症狀。其作用為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透過外敷熱熨促進局部氣血流通,軟堅排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
- 金銀花、黃花地丁:為清熱解毒要藥,針對熱毒壅滯所致的癰腫,能消散瘡毒、抑制火熱之邪。
- 甘草:調和藥性,兼具解毒之效,助他藥協同發揮作用。
透散鬱熱:
- 葛根、升麻:輕揚升散,能將熱毒外透,解除肌表鬱熱,改善局部氣血壅滯。葛根生津舒筋,升麻宣散風熱,合用以助腫毒外發。
- 黍黏子(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兼能利咽消腫,助熱毒從表而解。
涼血散結:
- 地骨皮:清瀉肺腎伏熱,涼血除蒸,防止熱毒深入血分,兼能消腫退熱。
治療原理綜述
本方以「清解為主,透散為輔」,針對腫毒初起或久而不消的硬結,透過外敷熱熨法:
- 清熱解毒:直接抑制熱毒,防止病情惡化。
- 疏通氣血:利用升麻、葛根等藥的辛散特性,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緩解壅滯。
- 軟堅散結:結合涼血與透散藥物,軟化堅硬腫塊,促使膿毒外排或自行消散。
外用法使藥力直達病所,透過持續熱敷增強藥效滲透,適合未潰之腫毒初期或僵化不消者。
傳統服藥法
黍黏子、葛根、升麻、地骨皮、黃花地丁、甘草、金銀花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用5錢,水1升,煎10沸,於腫四畔熱用,冷則再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外用消毒藥, 出處:《禦藥院方》卷十。 組成:黍黏子、葛根、升麻、地骨皮、黃花地丁、甘草、金銀花各等分。 主治:諸腫毒,堅硬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