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根飲

GOU QI GEN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胃經 19%
腎經 14%
脾經 12%
心經 7%
肝經 7%
膽經 7%
膀胱經 5%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枸杞根飲中加入地骨皮,是基於兩者藥性相輔相成,達到協同增效的效果。

枸杞根性甘平,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之效。而地骨皮性寒涼,善於清熱涼血、退虛熱。二者搭配,既能發揮枸杞根滋補肝腎的功效,又能藉由地骨皮清熱涼血的特性,避免滋補過度而引發內熱,達到平衡陰陽、溫和滋補的效果。

「枸杞根飲」方劑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枸杞根性甘平,有滋陰補腎、清熱明目的功效;而葛根性涼,擅長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兩者結合,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更能發揮滋陰清熱、解毒生津的功效,適用於陰虛內熱、口渴煩躁、目赤腫痛等症狀。
  2. 藥性互補,避免偏性: 枸杞根偏於滋補,長期服用可能滋膩礙脾;而葛根偏於清熱,能緩解枸杞根的滋膩之性,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單一藥性過於偏激,更安全有效。

枸杞根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枸杞根性寒,甘草性甘溫,二者搭配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更適合多數人服用。
  2.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與枸杞根搭配,可增強其滋陰補腎、養肝明目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此外,甘草還有解毒作用,可減輕枸杞根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枸杞根飲」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可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枸杞根性平,味甘,入肝、腎經,有滋陰補腎、養肝明目的功效。牡蠣的寒性可緩解枸杞根的溫性,避免過於燥熱,同時其清熱解毒之性也能協調枸杞根的滋陰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
  2. 牡蠣可安神定志,緩解心悸失眠。枸杞根亦有安神益智的功效,牡蠣的加入可加強其安神作用,並能緩解因腎陰不足導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牡蠣的加入不僅能調節方劑的藥性,更能增強其安神、滋陰、清熱的作用,使「枸杞根飲」更加適合治療肝腎陰虛、心悸失眠等症狀。

「枸杞根飲」方劑中加入石膏,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枸杞根性寒,具清熱解毒之效,而石膏性寒,亦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之功。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熱病發熱、口渴咽乾、煩躁不安等症狀。
  2. 降火止痛: 枸杞根可降肝火,而石膏能清肺熱,二者配合,可清解肝肺之火,適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咽喉疼痛等症狀。

因此,石膏的加入,能與枸杞根相輔相成,加強其清熱解毒、降火止痛之功效,使方劑療效更佳。

主治功效


枸杞根飲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出處

《聖濟總錄》| 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主治症狀分析

古文記載枸杞根飲主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旋利,心中熱悶煩躁。」

  • 消渴: 指以多飲、多尿、多食,或伴有身體消瘦為主要症狀的疾病,類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
  • 飲水無度: 指口渴嚴重,頻繁飲水且量多,但仍無法解渴。
  • 小便旋利: 指小便次數增多,排尿順暢,甚至量也增多。
  • 心中熱悶煩躁: 指胸中感覺煩熱、悶脹不舒,且伴隨情緒煩躁不安。

病因病機分析

古文指出此證病因為「常食熱面炙爆諸乾燥物,及服熱補藥,因熱酒沖肺,日久即患消渴」。這說明本證的發生與飲食不節和濫服溫補藥物有關,導致體內積熱,熱邪傷津耗液,肺胃燥熱。

  • 熱邪傷津: 長期食用辛辣燥熱食物或服用溫補藥物,以及熱酒等,都容易在體內產生熱邪。熱邪會灼傷津液,導致體內津液不足。
  • 肺胃燥熱: 肺主呼吸,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津液之源。熱邪沖肺,耗傷肺津,則肺失宣降,不能正常布散津液,而見口渴、煩躁;胃中燥熱,胃失和降,則消穀善飢,同時胃熱耗傷胃陰,亦可加重口渴。肺胃燥熱,津液不能上承則口渴多飲,津液不能滋潤全身,則下趨膀胱,導致小便頻數。

治療原理

枸杞根飲的組成為:地骨皮、葛根、甘草、牡蠣、石膏。

本方以清熱生津、滋陰降火為主要治療原則。

  • 地骨皮: 清熱涼血,尤善清虛熱、骨蒸潮熱,在此方中主要作用是清肺胃之熱,並兼能生津。
  • 葛根: 升陽生津、解肌退熱,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鼓舞胃氣上行以生津止渴,並能解除熱邪引起的肌表症狀。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補中、清熱解毒,在本方中主要協調各藥,並緩解燥熱之性,保護脾胃。
  • 牡蠣: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用於治療陰虛陽亢、虛熱內擾等症,在此方中可滋陰降火,以制約熱邪。
  • 石膏: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為清瀉肺胃實熱之要藥,能直折火熱之勢,並能生津止渴,與地骨皮相配,一清實熱,一清虛熱,使熱清而不傷津。

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生津、滋陰降火之功,使熱邪得清,津液得復,陰陽平衡,則消渴、多飲、多尿、煩躁等症狀自然緩解。

傳統服藥法


枸杞根皮2兩,菰根2兩,李根白皮2兩,葛根(4味並洗,銼)2兩,甘草(炙)1兩,牡蠣(炒)2兩,石膏(碎)5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寒涼性質,陰虛體質、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枸杞根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九。 組成:枸杞根皮2兩,菰根2兩,李根白皮2兩,葛根(4味并洗,銼)2兩,甘草(炙)1兩,牡蠣(炒)2兩,石膏(碎)5兩。 主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旋利,心中熱悶煩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