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白化毒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 宣肺利咽: 桔梗性味辛溫,具有宣肺利咽之功效,可幫助肺氣宣降,利咽喉,緩解熱毒壅肺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 引藥下行: 桔梗能引藥下行,促進藥效直達病竈,並將毒邪排出體外。這對於瀉白化毒湯中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等藥物的發揮功效起著重要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瀉白化毒湯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效。方中用石膏,主要是針對熱毒熾盛、肺熱壅盛、發熱咳嗽、口渴咽乾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二、 配伍協調: 石膏與其他藥物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更好地達到治病目的。例如,石膏與黃芩、知母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清熱瀉火的效果;與甘草配伍,可以緩和石膏的寒性,防止寒涼傷胃。
瀉白化毒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其寒涼之性可清泄肺熱,解毒化瘀,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證,如高熱、口渴、咽痛、咳血、吐血等。
同時,地骨皮亦具涼血止血之效,能有效控制血熱引起的出血症狀。因此,在瀉白化毒湯中加入地骨皮,有助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進一步增強方劑的功效,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瀉白化毒湯中包含天花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能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便祕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 利水消腫: 天花粉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瀉白化毒湯以白虎湯為基礎,加入天花粉等藥物,加強清熱解毒之功效,適用於熱毒壅盛,氣分實熱,津液不足,兼見水腫的病症。
瀉白化毒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方中以大黃、芒硝等寒涼之品瀉熱解毒,而甘草性甘溫,能緩解寒涼藥物的攻伐之性,避免傷及正氣,使藥性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瀉白化毒湯的解毒消腫、清熱止痛效果,更好地治療熱毒壅盛之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白化毒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痘瘡專論,主治「痘瘡咽喉腫痛或生瘡,有聲而不清者」。痘瘡(天花)為熱毒壅盛之疾,熱毒上攻咽喉,則見腫痛化膿、聲啞難出。此證關鍵在於肺胃熱熾,灼傷咽喉肌膜,兼有痰熱壅滯。方名「瀉白」意指瀉肺(肺屬金,其色白),「化毒」則直指清解熱毒,全方旨在瀉肺胃實熱、化痰利咽,以緩解痘疹熱毒上攻之急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石膏(煅,研):
煅後性味辛甘大寒,專入肺胃,善清氣分實熱,兼能生津止渴。此處用煅石膏,取其收斂之性,可緩解咽喉腫瘡潰爛,同時清熱瀉火,針對痘毒熾盛之本。桔梗:
辛散苦泄,為「舟楫之劑」,專入肺經,既能宣肺利咽,又能排膿消腫。對於咽喉腫痛、聲啞不揚,能開提肺氣、疏通壅滯,協同石膏清熱解毒。地骨皮:
甘寒清潤,善清肺中伏火,涼血退熱。痘瘡多兼血分熱毒,地骨皮可防熱毒深入營血,兼能滋陰,緩解熱傷陰液之弊。天花粉:
甘微苦寒,清熱生津、解毒消腫。既能助石膏清肺胃之熱,又能潤燥化痰,針對熱毒灼津成痰、阻滯咽喉之病機。甘草:
甘平和中,瀉火解毒,調和諸藥。其緩急之性可舒緩咽喉疼痛,並防石膏、地骨皮等寒涼傷胃。加竹瀝:
竹瀝甘寒滑利,清熱化痰、透絡開竅。此處用於痰熱膠結所致聲啞,能滌痰通閉,助肺氣宣發。
組方邏輯:
全方以清瀉肺胃為主軸,石膏、桔梗一清一宣,直折火勢;地骨皮、天花粉兼顧涼血生津;竹瀝化痰通絡,甘草調和護中。諸藥協同,使熱毒從氣分而解,痰熱得化,咽喉腫痛自消。此方思路承襲「病在上取之下」之法,通過瀉肺胃之熱,上療咽喉之疾,體現中醫「整體調治」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桔梗、石膏(煅,研)、地骨皮、天花粉、甘草。
白水煎,加竹瀝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白化毒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桔梗、石膏(煅,研)、地骨皮、天花粉、甘草。 主治:痘瘡咽喉腫痛或生瘡,有聲而不清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