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葛根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 清熱解毒、瀉火涼血 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膽經,具有 清心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 等作用。葛根性涼,味甘,擅長 解肌退熱、生津止渴。
當身體出現 熱邪內盛,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口渴咽乾、舌紅苔黃 等症狀時,黃連可 清心降火,解毒消炎,而葛根則可 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共奏 清熱解毒、瀉火涼血 之效。
黃連葛根湯中包含葛根,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解肌退熱: 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解肌發表、透疹解表之效。可緩解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惡寒、無汗等症狀,與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相輔相成,共同起到解表退熱的作用。
- 生津止渴: 葛根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緩解外感風熱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與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相結合,共同起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黃連葛根湯中加入升麻,是基於其發表解肌、升陽解毒的功效,用以疏解表寒、清熱解毒,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升麻性溫,味辛甘,入肺、脾經,能疏散風寒、解表發汗、升陽舉陷。黃連葛根湯主要治療外感風寒、表寒裏熱證,升麻可助黃連清熱解毒,葛根解肌發表,共同疏解表寒、宣通經絡,使寒邪得以散發,熱邪得以消解,達到治療目的。
黃連葛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黃連性寒,葛根性涼,皆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黃連、葛根的寒性,避免過度寒涼,保護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解毒及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可增強黃連、葛根的療效,使藥力更顯著。
總之,甘草在黃連葛根湯中扮演着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角色,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黃連葛根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麻科活人全書》及《醫學三信編》的記載,黃連葛根湯主要應用於麻疹後期及熱邪內陷引起的洩瀉、便膿血等症狀。此方劑雖組成簡單,卻蘊含深厚的治療原理,以下將逐一分析:
主治功效:
- 麻後洩瀉及便膿血:《麻科活人全書》明確指出「麻後泄瀉及便膿血者,皆由熱邪內陷故也」。此乃麻疹發病過程中,熱毒由表入裡,損傷腸道,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出現洩瀉,甚至便膿血的病理現象。
- 下後大喘: 《醫學三信編》記載「下後大喘邪傳裡,黃連葛根湯當與」。意指在發汗或攻下之後,若邪氣未解反而深入體內,呈現喘息症狀,此時可用黃連葛根湯處理。
- 熱邪內陷,腸道濕熱: 綜觀古文,皆強調此方適用於熱邪深入體內之證。熱邪內陷,易與腸道濕濁相互勾結,形成濕熱。濕熱壅滯腸道,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出現腹瀉、便膿血等症狀。
治療原理:
黃連葛根湯的治療核心在於清熱燥濕、升陽止瀉,其組方看似簡約,卻能精準針對病機:
- 黃連: 性味苦寒,為方中主藥,具備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能直清腸道濕熱,解除熱毒內陷之患,為治療洩瀉、便膿血之要藥。
- 葛根: 性味甘辛,具有升陽止瀉,清熱解毒之功。葛根能提升脾胃清陽之氣,鼓舞氣機,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達到止瀉效果。同時,其亦能清解熱毒。
- 升麻: 性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散風解表之功。雖在此方中作用不如黃連、葛根,但其能輔助葛根,提升清陽之氣,且能清解餘熱,使熱邪不致久留。
- 甘草: 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益氣養心之效。甘草在方中主要作用是調和藥性,使諸藥協同作用,不致攻伐過度。同時,能補中益氣。
總結:
黃連葛根湯的治療原理是透過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直達病所,解除腸道濕熱;輔以葛根、升麻升提陽氣,鼓舞脾胃運化,使腸道功能恢復正常,並解肌退熱;甘草調和諸藥,顧護正氣。其治療重點在於清熱燥濕,升清陽氣,使邪氣從內而外散發。此方劑雖以治麻後洩瀉為主,然其病機在於熱邪內陷,腸道濕熱,故凡此類病機者,皆可應用。
需注意的是,古人認為麻後洩瀉不宜止瀉,應以升散為治。此觀點強調疏通氣機,使邪有出路,而非單純止瀉。黃連葛根湯正是基於此原則,清熱燥濕的同時,亦有升舉之意,符合中醫「疏其氣機」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黃連(酒炒)、葛根、升麻、甘草。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葛根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三。 組成:黃連(酒炒)、葛根、升麻、甘草。 主治:麻後泄瀉及便膿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