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當歸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能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手足冰冷等症狀。丁香則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與當歸搭配,可溫補氣血、活血止痛,對於因氣血不足引發的寒痛、經期不調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調和氣血: 當歸能補血養血,而丁香能溫陽散寒,二者相輔相成,可調和氣血、平衡陰陽,改善因氣血失調引發的各種病症。例如,對於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當歸能補血活血,丁香則能溫經散寒,二者合用可有效改善症狀。
丁香當歸丸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丁香能溫中散寒,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佐助當歸,調和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丁香與當歸相配,可增強當歸補血活血之效,並能協調氣血,使藥效更加全面。
因此,丁香在丁香當歸丸中發揮着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並與當歸協同作用,調和氣血,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丁香當歸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為其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
-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入心、肝經,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如月經過多、崩漏等,有助於緩解丁香、當歸等藥材的溫燥之性。
- 活血止痛:牡丹皮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可緩解丁香、當歸等藥材可能造成的燥熱、瘀滯,使藥效更趨溫和,協調整體方劑的功效。
中藥方劑[丁香當歸丸]的組成中包含[紅花],主要是因為紅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紅花能夠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由瘀血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在[丁香當歸丸]中,紅花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效果,有助於改善由血瘀引起的相關症狀。
丁香當歸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補血,改善寒凝血瘀: 丁香當歸丸以溫陽補血為主要功效,而肉桂性熱,具有溫陽通經活血之效,可助丁香當歸丸溫經散寒,改善寒凝血瘀,促進血液循環。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丁香當歸丸中,當歸補血活血,丁香溫中散寒,而肉桂性溫,能協調二藥藥性,使藥效更為和緩,且能增強藥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丁香當歸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血氣之病,腹中作塊者」。古代中醫認為,婦人腹中結塊多與「血氣不和」相關,屬「癥瘕積聚」範疇。其病機多因氣滯血瘀、寒凝胞宮,或衝任失調,導致經脈不通,瘀血內停,日久形成包塊。臨床可見月經不調、少腹脹痛、按之有塊、經血色暗夾瘀等表現。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當歸: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 為血中聖藥,具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
- 針對血虛兼瘀之病機,既能養血以固本,又能活血以化瘀,尤其善治婦人血證。
母丁香: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
- 溫中降逆、散寒止痛,其辛溫之性可助行氣活血,化解腹中寒凝氣滯。
- 與當歸相配,增強溫通血脈之力。
牡丹皮:
- 性味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
-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既能防諸藥溫燥化火,又能助當歸、紅花破除瘀血。
- 寒溫並用,體現「瘀久易化熱」的調控思路。
紅花(生用):
- 性味辛溫,歸心、肝經。
- 生用活血力峻,專入血分,破血逐瘀、通經止痛。
- 直接針對腹中血瘀成塊之標實,與當歸協同增強化瘀之效。
肉桂:
- 性味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
- 補火助陽、溫通經脈,散沉寒痼冷。
- 藉其溫熱之性,推動氣血運行,破除寒凝血瘀之根本。
組方邏輯:
- 溫通為主,兼顧化瘀:以肉桂、母丁香溫散寒凝,當歸、紅花活血化瘀,牡丹皮佐制溫燥並助血行,共奏「溫經散寒、活血消塊」之功。
- 動靜結合:當歸補血養血(靜)與紅花破血行血(動)並用,使化瘀不傷正。
- 標本兼治:肉桂溫補命門(治本),紅花、牡丹皮直攻瘀塊(治標),適用於虛寒瘀滯夾雜之證。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改善胞宮氣血運行,使寒散、瘀化、塊消,適用於「寒凝血瘀型」婦人腹中包塊。其作用層次為:
- 溫散寒凝:肉桂、丁香溫通經脈,解除寒邪凝滯。
- 活血行氣:當歸、紅花、牡丹皮調和血分,破除瘀結。
- 調和衝任:諸藥協同,恢復衝任氣血流通,緩解經絡阻塞所致之癥瘕。
總結:丁香當歸丸之設計,體現中醫「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療思路,針對血寒瘀滯之病機,以溫通與活血並行,達到消塊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當歸、母丁香、牡丹皮、紅花(並生)、肉桂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之功,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當歸丸,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當歸、母丁香、牡丹皮、紅花(并生)、肉桂各等分。 主治:婦人血氣之病,腹中作塊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