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嗽噙化丸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可清熱解表,疏風散寒,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同時,薄荷揮發油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此外,薄荷能清利頭目,對於風寒引起的頭暈腦脹也有輔助療效。將薄荷製成噙化丸,可以讓其藥效緩慢釋放,持久作用於咽喉部位,更有效地緩解咳嗽症狀。
定嗽噙化丸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之功效。
天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其性質偏寒,能清熱降火,緩解因熱邪燥邪引起的咳嗽,而其滋陰潤肺的功效能修復肺部受損的組織,從而緩解咳嗽症狀。
此外,天門冬還能滋陰生津,對於因陰虛肺燥引起的乾咳也有很好的療效。因此,天門冬在定嗽噙化丸中起到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重要作用。
定嗽噙化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清熱化痰:麥門冬性寒,味甘,歸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的功效。對於咳嗽痰多、口乾咽燥、肺燥津傷等症狀,麥門冬可有效緩解,起到潤燥止咳的作用。
-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定嗽噙化丸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藥材,如桑白皮、杏仁等。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作用,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更好地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總而言之,麥門冬的加入不僅能直接緩解咳嗽痰多,還能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治療咳嗽症狀。
定嗽噙化丸中添加橘紅,主要基於其化痰止咳之功效。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之效。其疏散肺氣,使痰液易於咳出,並能溫肺化寒,緩解咳嗽症狀。
此外,橘紅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咳嗽伴隨嘔吐的患者,也有輔助療效。因此,橘紅在定嗽噙化丸中,起到了化痰止咳、理氣降逆的重要作用。
定嗽噙化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燥濕,止咳化痰: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對於因熱邪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黃芩能清熱化痰,止咳平喘,起到治療作用。
- 抗菌消炎: 黃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對肺部炎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對於因細菌感染引發的咳嗽,黃芩能輔助抗菌消炎,促進病情的恢復。
定嗽噙化丸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一、宣肺化痰: 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其能疏散肺氣,利咽開音,並能化解痰液,促進排出,對於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二、引藥下行: 桔梗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至肺部,增強其宣肺止咳的效果。同時,桔梗還可以促進痰液排出,有利於其他藥物的吸收。
定嗽噙化丸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咽喉不適: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咽喉乾燥、疼痛、瘙癢等不適症狀。
2.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可調和藥性,使其藥性更平和,避免藥物對身體產生刺激或副作用。此外,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定嗽噙化丸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原因在於其潤肺止咳的功效。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其所含的貝母素等成分能抑制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並促進呼吸道黏液分泌,有助於痰液排出,對於肺熱燥咳、痰多粘稠等症狀尤為有效。
此外,川貝母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邪入肺引起的咳嗽痰多也有良好療效。因此,川貝母的加入能有效緩解咳嗽症狀,是定嗽噙化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嗽噙化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主「一切咳嗽氣急,有痰,咽喉不利,煩渴火盛」,乃針對肺系熱證、燥痰或痰火鬱結所致之咳嗽。其特點為:
- 痰熱壅肺:咳嗽氣急、痰黏難咯,或痰黃稠者。
- 燥火傷津:咽喉乾痛、煩渴,屬肺陰不足兼火邪上灼。
- 氣機不利:痰阻氣道,致咽喉堵塞感,呼吸不暢。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分析
一、核心藥組配伍
清熱化痰
- 枯芩、青黛、石膏:直清肺胃實火,枯芩瀉上焦熱,青黛涼血解毒,石膏清氣分熱,針對「火盛」病機。
- 貝母、瓜蔞仁:浙貝母開鬱化痰,瓜蔞仁潤燥化痰,合用化解黏痰、暢通氣道。
潤燥養陰
- 天冬、麥冬:滋肺腎之陰,治燥熱傷津之咽喉不利。
- 柿霜、烏梅:生津止渴,柿霜潤咽喉,烏梅酸收斂肺,緩解燥咳無痰。
宣降肺氣
- 桔梗、冬花:桔梗宣肺利咽,載藥上行;冬花溫潤降氣,止咳逆,調節肺氣壅滯。
- 薄荷、橘紅:薄荷辛涼透表,疏風熱鬱;橘紅理氣化痰,防養陰藥滋膩礙氣。
軟堅散結
- 海石、玄明粉、硼砂:鹹寒軟堅,消化老痰膠結,針對頑痰阻塞咽喉。
二、製劑巧思
- 丸劑噙化:使藥力緩釋於咽喉,直接作用於局部,清熱潤燥、化痰開音。
- 蜜丸增效:蜂蜜潤肺和中,矯味兼緩和石膏、玄明粉之寒峻。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火化痰為本,潤燥利咽為標」,標本兼治:
- 瀉火存陰:石膏、枯芩清熱,搭配二冬滋陰,防火熱耗傷肺津。
- 痰氣並治:化痰藥配桔梗、橘紅,調暢氣機,恢復肺之宣降。
- 局部與整體兼顧:硼砂、冰片利咽治標,貝母、瓜蔞仁化痰治本,適用於急慢性咳嗽屬痰熱者。
總結:此方結構層次分明,針對痰熱燥咳、咽喉不利之複合病機,體現中醫「清潤並行、化痰順氣」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薄荷(淨葉)2兩,天冬1兩,麥冬1兩,橘紅1兩,枯芩1兩,桔梗5錢,甘草5錢,冬花5錢,貝母5錢。
上為極細末,另用軟石膏(煅)、青黛(真)、瓜蔞仁(去油,搗霜)、海石、玄明粉、硼砂各5錢(俱另研)、柿霜(篩淨)1兩,冰片5分,烏梅肉十個(洗,蒸,搗)和勻,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不拘時候噙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含有川貝母,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嗽噙化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四。 組成:薄荷(淨葉)2兩,天冬1兩,麥冬1兩,橘紅1兩,枯芩1兩,桔梗5錢,甘草5錢,冬花5錢,貝母5錢。 主治:一切咳嗽氣急,有痰,咽喉不利,煩渴火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