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飲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熱結便祕、濕熱蘊結等症狀,大黃能有效地瀉下熱結,促進腸蠕動,使大便通暢。
- 清熱解毒: 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除體內積熱,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如腸炎、痢疾等。
因此,大黃在許多清熱解毒、瀉熱通便的方劑中都有使用,大黃飲便是其中之一。
大黃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 清熱涼血: 大黃性寒,瀉熱力強,容易造成腸胃寒涼,而生地黃性寒涼,能緩解大黃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並能清熱涼血,協同大黃瀉火。
- 滋陰潤燥: 大黃瀉下之力強,容易耗傷陰血,而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補充因大黃瀉下而損耗的陰血,避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燥熱症狀。
因此,大黃飲中加入生地黃,能有效調節藥性,使藥效更溫和,並達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大黃飲為一方經典的中醫處方,其主要成分之一為雄黃。雄黃,在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等功效,多用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疾病,如皮膚病變、瘧疾等。在大黃飲中加入雄黃,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解毒和燥濕作用。雄黃性溫,味苦辛,能有效對抗因寒濕或濕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與方中的其他草藥如大黃相互配合,既可清熱瀉火,又能解毒消腫,對於改善患者體內的濕熱狀態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雄黃中含有砷等成分,若使用不當可能造成中毒,因此在應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總體而言,雄黃在大黃飲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合理使用能夠發揮良好的療效。
大黃飲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止瀉:大黃性寒,瀉下力強,易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寒,腹瀉不止。乾薑溫中散寒,可溫脾胃,助消化,並抑制腸蠕動,減少腹瀉。
2. 調和藥性:乾薑性溫,能減緩大黃的寒性,使其瀉下作用更加溫和,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同時,乾薑還可促進大黃藥力發揮,使藥效更佳。
總之,乾薑在大黃飲中起着溫脾止瀉、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佳,更適合脾胃虛寒者服用。
大黃飲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大黃瀉下: 大黃性寒,善於瀉熱通便,但若脾胃虛寒,寒凝腸胃,則大黃瀉下之力不足,甚至可能加重腹痛。肉桂性熱,溫陽散寒,可助大黃溫通腸胃,增強其瀉下之力。
2. 溫通血脈,助大黃活血化瘀: 肉桂入心、肝、脾經,具有溫通血脈,活血化瘀的功效。大黃瀉下時,可引發腸道瘀血,肉桂溫通血脈,可促進瘀血消散,使大黃瀉下更加通暢,避免滯留。
因此,大黃飲中加入肉桂,不僅增強了大黃瀉下之力,還避免了寒邪凝滯,促進了瘀血消散,使藥效更佳。
大黃飲方劑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痛: 赤芍性微寒,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大黃瀉下所致的腹痛、血便等症狀,避免寒邪內侵,保護腸道。
- 活血化瘀: 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局部瘀血,有助於緩解便祕、腹脹等症狀,提高藥效。
總之,赤芍的加入既能緩解大黃的副作用,又能增強其療效,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黃飲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寒凝氣滯: 細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之效。大黃飲常用於寒凝氣滯、腹痛便祕,細辛可溫陽散寒,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通便止痛。
- 配合大黃瀉下: 大黃寒涼,擅長瀉熱通便,但容易傷陽氣,造成腹痛加劇。細辛性溫,可溫脾散寒,緩解大黃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效更趨和緩。
總而言之,細辛的加入,既能溫陽散寒,又能緩解大黃的寒性,使其瀉下通便的效果更為安全有效。
大黃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經,有緩和脾胃、調和藥性的作用,能減輕大黃的寒性,避免過度傷脾。
- 增強療效:甘草有解毒、抗炎、利尿等功效,與大黃合用,能增強其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因此,甘草在大黃飲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黃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以下證候:
- 中風,身如角弓反張:屬風邪內侵、筋脈拘急之症,常見於肝風內動或外風引動內風,導致肢體強直、背反張如弓。
- 飛屍入腹,痛悶絕,往來有時:指突發性劇烈腹痛、氣機逆亂,類似「中惡」或「邪氣攻衝」之證,可能與氣血瘀阻或寒熱錯雜相關。
- 筋急:筋脈拘攣不舒,多因寒凝、血虛或風邪所致。
- 少陰寒熱:少陰病(心腎虛衰)兼見寒熱往來,或下焦虛寒夾雜熱象。
- 口噤不開:牙關緊閉,多因風痰阻絡或寒凝氣滯。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風邪、寒熱錯雜、氣血瘀阻等病機,以 疏風通絡、溫散寒邪、活血調氣 為主要方向。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黃(蒸三度)
- 重用二兩,經蒸製後緩和瀉下之性,轉為 活血化瘀、導滯通絡 之功,兼能清瀉鬱熱。
- 主治「中風」「飛屍」等氣血閉阻之證,通腑以調暢氣機。
2. 熟乾地黃
- 滋陰養血,與大黃配伍 「攻補兼施」,防大黃燥烈傷陰,適用於血虛筋急或少陰陰虧之證。
3. 雄黃
- 辛溫有毒,能 辟穢解毒、祛風痰,針對「飛屍痛悶」「口噤」等邪毒內攻之症。
4. 青羊脂
- 潤燥滑腸、緩筋急,助大黃潤通,兼 溫養血脈,改善肢體強直。
5. 乾薑、肉桂
- 溫中散寒,助陽通脈,治「少陰寒熱」之寒象,與大黃形成 寒熱並調 結構。
6. 赤芍藥
- 活血散瘀,協大黃化瘀通滯,舒筋緩急,主治「角弓反張」「筋急」。
7. 細辛
-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助桂枝解表散邪,針對風寒引起的口噤、筋攣。
8. 炙甘草
- 調和諸藥,緩急和中,與赤芍配伍可柔筋止痛(如芍藥甘草湯義)。
三、方劑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大黃(偏涼)與乾薑、肉桂(溫熱)同用,適用於寒熱夾雜之證。
- 攻補兼施:大黃瀉實配熟地養陰,雄黃祛邪配甘草護正。
- 動靜結合:青羊脂潤養,赤芍、細辛行散,共調氣血。
四、推論可能的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 通腑活血、溫經散寒、祛風解痙 三層作用,改善風邪內擾或寒熱錯雜所致的筋脈拘急、氣血逆亂:
- 通降氣血:大黃導滯,赤芍活血,化解「飛屍」「痛悶」之瘀阻。
- 溫經舒筋:桂、薑、細辛散寒通絡,緩解「角弓反張」「筋急」。
- 解毒開閉:雄黃辟穢,助開「口噤」之痰阻。
適用於 外風引動內風、寒熱互結、氣血壅滯 之複雜病機,體現「標本兼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大黃(蒸三度)2兩,熟乾地黃(切,焙)2兩,雄黃(研)1兩,青羊脂(細切)1兩,乾薑(炮)1兩,桂(去粗皮)1兩,赤芍藥1兩,細辛(去苗葉)1兩,甘草(炙,銼)1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2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熱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組成:大黃(煨)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赤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5個。 主治:五註。卒中賊風,遁屍鬼邪,心腹刺痛,脹急。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組成:大黃(銼,蒸)1兩,川芎1兩,荊芥穗1兩,(庶蟲)蟲(麸炒)1兩半,蒲黃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桃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 主治:打撲傷損,瘀血在腹內。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 組成:大黃(銼,絹裹,蒸3度,焙乾,微炒)1兩半,澤瀉1兩半,黃芩(去黑心,銼碎)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石膏(研)4兩,山梔子1兩半,仁桂(去粗皮,銼)1兩半。 主治:小腸移熱於大腸,腹脅脹滿,瘕聚秘澀。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組成: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黃芩(去黑心)1兩,當歸(微炙)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黃色)1兩,生乾地黃(焙)1兩半,桂(去粗皮)3分,甘草(炙赤)3分。 主治:妊娠墮胎後,血不出,腹中(疒丂)痛不可忍。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3分,栝樓根3分,甘草(炙)3分,牡蠣(熬)半兩,龍骨半兩,凝水石(研)半兩,白石脂半兩,滑石(研)2兩,消石(研)2兩,人參2兩,桂(去粗皮)2兩。 主治:小兒壯熱,實滯不去,及寒熱往來,微驚。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大黃(蒸3度)2兩,熟乾地黃(切,焙)2兩,雄黃(研)1兩,青羊脂(細切)1兩,乾薑(炮)1兩,桂(去粗皮)1兩,赤芍藥1兩,細辛(去苗葉)1兩,甘草(炙,銼)1兩。 主治:中風,身如角弓反張,及飛屍入腹,痛悶絕,往來有時,筋急,少陰寒熱,口噤不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