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飲

DA HUANG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18%
脾經 15%
肺經 12%
胃經 9%
腎經 7%
小腸經 5%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飲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熱結便祕、濕熱蘊結等症狀,大黃能有效地瀉下熱結,促進腸蠕動,使大便通暢。
  2. 清熱解毒: 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除體內積熱,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如腸炎、痢疾等。

因此,大黃在許多清熱解毒、瀉熱通便的方劑中都有使用,大黃飲便是其中之一。

大黃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1. 清熱涼血: 大黃性寒,瀉熱力強,容易造成腸胃寒涼,而生地黃性寒涼,能緩解大黃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並能清熱涼血,協同大黃瀉火。
  2. 滋陰潤燥: 大黃瀉下之力強,容易耗傷陰血,而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補充因大黃瀉下而損耗的陰血,避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燥熱症狀。

因此,大黃飲中加入生地黃,能有效調節藥性,使藥效更溫和,並達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大黃飲為一方經典的中醫處方,其主要成分之一為雄黃。雄黃,在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等功效,多用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疾病,如皮膚病變、瘧疾等。在大黃飲中加入雄黃,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解毒和燥濕作用。雄黃性溫,味苦辛,能有效對抗因寒濕或濕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與方中的其他草藥如大黃相互配合,既可清熱瀉火,又能解毒消腫,對於改善患者體內的濕熱狀態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雄黃中含有砷等成分,若使用不當可能造成中毒,因此在應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總體而言,雄黃在大黃飲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合理使用能夠發揮良好的療效。

大黃飲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止瀉:大黃性寒,瀉下力強,易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寒,腹瀉不止。乾薑溫中散寒,可溫脾胃,助消化,並抑制腸蠕動,減少腹瀉。

2. 調和藥性:乾薑性溫,能減緩大黃的寒性,使其瀉下作用更加溫和,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同時,乾薑還可促進大黃藥力發揮,使藥效更佳。

總之,乾薑在大黃飲中起着溫脾止瀉、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佳,更適合脾胃虛寒者服用。

大黃飲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大黃瀉下: 大黃性寒,善於瀉熱通便,但若脾胃虛寒,寒凝腸胃,則大黃瀉下之力不足,甚至可能加重腹痛。肉桂性熱,溫陽散寒,可助大黃溫通腸胃,增強其瀉下之力。

2. 溫通血脈,助大黃活血化瘀: 肉桂入心、肝、脾經,具有溫通血脈,活血化瘀的功效。大黃瀉下時,可引發腸道瘀血,肉桂溫通血脈,可促進瘀血消散,使大黃瀉下更加通暢,避免滯留。

因此,大黃飲中加入肉桂,不僅增強了大黃瀉下之力,還避免了寒邪凝滯,促進了瘀血消散,使藥效更佳。

大黃飲方劑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痛: 赤芍性微寒,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大黃瀉下所致的腹痛、血便等症狀,避免寒邪內侵,保護腸道。
  2. 活血化瘀: 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局部瘀血,有助於緩解便祕、腹脹等症狀,提高藥效。

總之,赤芍的加入既能緩解大黃的副作用,又能增強其療效,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黃飲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寒凝氣滯: 細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之效。大黃飲常用於寒凝氣滯、腹痛便祕,細辛可溫陽散寒,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通便止痛。
  2. 配合大黃瀉下: 大黃寒涼,擅長瀉熱通便,但容易傷陽氣,造成腹痛加劇。細辛性溫,可溫脾散寒,緩解大黃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效更趨和緩。

總而言之,細辛的加入,既能溫陽散寒,又能緩解大黃的寒性,使其瀉下通便的效果更為安全有效。

大黃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經,有緩和脾胃、調和藥性的作用,能減輕大黃的寒性,避免過度傷脾。
  2. 增強療效:甘草有解毒、抗炎、利尿等功效,與大黃合用,能增強其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因此,甘草在大黃飲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主治功效


大黃飲,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大黃、生地黃、雄黃、乾薑、肉桂、赤芍、細辛、甘草。

大黃,性味苦寒,歸脾、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瀉下通便等功效。主治熱結便祕、實熱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

生地黃,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養陰生津等功效。主治熱病傷陰、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等。

雄黃,性味辛、溫,歸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清熱消腫、驅風除濕等功效。主治皮膚瘙癢、蟲疥蟲癬、癰疽壞爛、諸瘡發毒、楊梅瘡等。

乾薑,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具有溫經散寒、溫裡助陽、化痰止嘔、止瀉止痢等功效。主治感冒、腹痛、腹瀉、嘔吐、風寒咳嗽、痰多清稀、肺寒喘咳、胃寒疼痛、寒凝心胸、肢體麻木、陽虛畏寒等。

肉桂,性味辛、甘,歸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腎、活血通經、散寒止痛、溫中止瀉等功效。主治陽虛畏寒、手足冰涼、腰膝酸軟、宮寒不孕、痛經、月經不調、血瘀、血栓性疾病、寒痹腰痛、胸痹、陰疽、心腹冷癰、寒疝作痛、閉經、痛經、月經不調、陰道濕熱、脾胃虛寒、陽虛畏寒、腹痛吐瀉、月經不調、血虛萎黃、心腹冷痛等。

赤芍,性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水腫、淋巴水腫、膀胱炎、尿路感染、血熱瘀滯、月經不調、貧血、肝炎等。

細辛,性味辛、溫,歸肺、腎經,具有發散風寒、溫肺化痰、祛風除濕、開竅止痛等功效。主治感冒、鼻炎、鼻竇炎、頭痛、身體痠痛、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寒濕腹痛、嘔吐泄瀉、外感風寒、水飲內停、喘咳、痰多清稀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主治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

大黃飲證,臨牀常見症狀有:

  1. 中風:患者身體像拉滿弓一樣僵硬。
  2. 飛屍入腹:患者感到腹中好像有東西在飛來飛去,疼痛難忍,有時昏迷過去,有時又清醒過來。
  3. 筋急:患者肌肉僵硬、疼痛。
  4. 少陰寒熱:患者陰陽失衡,寒熱交替。
  5. 口噤不開:患者嘴巴緊閉,不能張開。

大黃飲功效,活血通絡、清熱解毒、化瘀止痛,主治中風、飛屍入腹、筋急、少陰寒熱、口噤不開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大黃(蒸三度)2兩,熟乾地黃(切,焙)2兩,雄黃(研)1兩,青羊脂(細切)1兩,乾薑(炮)1兩,桂(去粗皮)1兩,赤芍藥1兩,細辛(去苗葉)1兩,甘草(炙,銼)1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2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熱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忽冷忽熱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腹內有腫塊陰部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組成:大黃(煨)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赤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5個。 主治:五註。卒中賊風,遁屍鬼邪,心腹刺痛,脹急。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組成:大黃(銼,蒸)1兩,川芎1兩,荊芥穗1兩,(庶蟲)蟲(麸炒)1兩半,蒲黃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桃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 主治:打撲傷損,瘀血在腹內。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 組成:大黃(銼,絹裹,蒸3度,焙乾,微炒)1兩半,澤瀉1兩半,黃芩(去黑心,銼碎)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石膏(研)4兩,山梔子1兩半,仁桂(去粗皮,銼)1兩半。 主治:小腸移熱於大腸,腹脅脹滿,瘕聚秘澀。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組成: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黃芩(去黑心)1兩,當歸(微炙)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黃色)1兩,生乾地黃(焙)1兩半,桂(去粗皮)3分,甘草(炙赤)3分。 主治:妊娠墮胎後,血不出,腹中(疒丂)痛不可忍。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3分,栝樓根3分,甘草(炙)3分,牡蠣(熬)半兩,龍骨半兩,凝水石(研)半兩,白石脂半兩,滑石(研)2兩,消石(研)2兩,人參2兩,桂(去粗皮)2兩。 主治:小兒壯熱,實滯不去,及寒熱往來,微驚。

大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大黃(蒸3度)2兩,熟乾地黃(切,焙)2兩,雄黃(研)1兩,青羊脂(細切)1兩,乾薑(炮)1兩,桂(去粗皮)1兩,赤芍藥1兩,細辛(去苗葉)1兩,甘草(炙,銼)1兩。 主治:中風,身如角弓反張,及飛屍入腹,痛悶絕,往來有時,筋急,少陰寒熱,口噤不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