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除濕湯

BAI ZHU CHU S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5%
心經 14%
腎經 12%
胃經 12%
膀胱經 7%
肝經 7%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膽經 3%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白朮除濕湯中包含白朮,原因如下:

  1. 白朮燥濕健脾: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燥濕健脾之功效,能祛除體內濕氣,健運脾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濕邪為病之源,白朮能夠祛除濕邪,從根本上改善濕困脾胃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2. 白朮配伍增效: 白朮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例如,白朮與茯苓、蒼朮等藥材搭配,能增強除濕健脾的作用,更有效地祛除體內濕邪,改善濕困脾胃所致的各種病症。

白朮除濕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慮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白朮性燥,善於燥濕健脾,但長期服用易傷陰,生地黃則能滋陰降火,平衡白朮燥性,防止其燥邪傷陰。同時,生地黃入血分,能清熱涼血,可緩解濕熱蘊結於血分所致的發熱、口渴、舌紅等症狀,與白朮除濕健脾相輔相成,達到清熱利濕、滋陰養血的功效。

白朮除濕湯中加入地骨皮,是為了清熱利濕,並兼顧滋陰的效果。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退虛熱的作用。白朮除濕湯主治濕邪困脾,脾失健運,出現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四肢睏倦等症狀。而地骨皮的加入,可以清熱瀉火,同時滋陰,避免單純利濕造成脾胃陰虛。此外,地骨皮還能涼血止血,對於濕熱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出血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白朮除濕湯中加入澤瀉,是為了加強利水滲濕之效。

白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健脾,但單用白朮容易耗傷津液,故需加入澤瀉來協調。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除煩之功效,能引導白朮的燥濕之性下行,使濕邪從小便排出,避免燥傷津液,同時也能防止白朮的溫燥之性上擾心神。

此外,澤瀉與白朮搭配,可增強利水滲濕的效果,促進水液代謝,達到除濕健脾的目的。

白朮除濕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制燥潤燥:白朮燥濕健脾,容易出現燥熱之弊。知母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加入知母,可有效緩解白朮燥熱之弊,避免傷陰耗津,同時配合白朮,更好地達到除濕健脾的效果。

2. 抑制白朮燥性,保護脾胃:白朮燥性較強,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知母性寒,可抑制白朮燥性,保護脾胃不受損傷,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更好地吸收水谷精微,達到除濕的效果。

白朮除濕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滲濕之效。其性燥而不烈,可與白朮相輔相成,共同增強除濕健脾之功效,並防止白朮燥性過強而傷津。

2. 滲濕利水: 赤茯苓可利水滲濕,將體內濕氣排出體外,進一步輔助白朮達到祛除濕邪、健脾益氣的目的。此外,赤茯苓還能利水消腫,對於濕邪阻滯導致的浮腫也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白朮除濕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祛邪,固本培元: 白朮除濕湯以白朮、茯苓等藥物為主,專治脾虛濕困之症。但脾虛濕困往往伴隨氣虛乏力,而人參性溫,能補氣益脾,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抗濕能力,從根本上祛除濕邪。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白朮性燥,茯苓性平,長期服用可能略帶燥性。人參性溫和,加入其中可中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並增強其除濕功效,避免藥物副作用。

白朮除濕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解鬱,健脾利濕: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能解除肝氣鬱結,促進脾胃運化,而白朮健脾燥濕,兩者相輔相成,可有效改善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脾胃濕困,達到利水消腫、健脾除濕之效。
  2. 協調脾肝,共奏療效: 脾胃與肝膽相互影響,肝氣鬱結易導致脾胃濕困,而脾胃濕困也會加重肝氣鬱結,形成惡性循環。白朮除濕湯中加入柴胡,可以協調脾肝功能,解除肝氣鬱結,促進脾胃運化,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白朮除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白朮性燥,甘草性甘,二者相配,能緩和白朮燥性,避免傷脾胃。同時,甘草還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與白朮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達到除濕健脾、調理脾胃之功效。甘草的加入,能增強白朮除濕的效力,使療效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朮除濕湯」

白朮除濕湯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白朮、生地黃、地骨皮、澤瀉、知母、赤茯苓、人參、柴胡、甘草。

白朮

性味:甘、平。 歸經:脾、肺。 功效: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

生地黃

性味:甘、寒。 歸經:心、肝、腎。 功效:清熱涼血、滋陰、補血。

地骨皮

性味:甘、寒。 歸經:肺、心。 功效: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澤瀉

性味:甘、寒。 歸經:腎、膀胱。 功效: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

知母

性味:苦、寒。 歸經:肺、胃、腎。 功效: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赤茯苓

性味:甘、淡。 歸經:心、肺、脾、腎。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

人參

性味:甘、微溫。 歸經:脾、肺、心。 功效: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

柴胡

性味:苦、微寒。 歸經:肝、膽。 功效: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甘草

性味:甘、平。 歸經:脾、肺、心。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主治功效

  • 午後發熱:在下午時分感到發熱。
  • 背惡風:背部對風邪有強烈的厭惡感。
  • 四肢沉重:四肢感到沉重、乏力。
  • 小便或多或少、黃色:小便量或多或少,顏色發黃。
  • 又治汗後發熱:此外,還可以治療出汗後發熱的症狀。

總結

白朮除濕湯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白朮、生地黃、地骨皮、澤瀉、知母、赤茯苓、人參、柴胡、甘草。具有補氣、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滋陰、止血等功效。主治午後發熱、背惡風、四肢沉重、小便或多或少、黃色、汗後發熱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健脾益氣的功效,適合於濕熱內蘊、脾胃功能失調所致的午後發熱、背惡風、四肢沉重、小便或多或少、黃色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部不適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潮熱怕冷怕吹到風

相同名稱方劑


白朮除濕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白朮1兩,生地黃(炒)7錢,地骨皮7錢,澤瀉7錢,知母7錢,赤茯苓5錢,人參5錢,炙甘草5錢,柴胡5錢。 主治:午後發熱,背惡風,四肢沉重,小便或多或少、黃色;又治汗後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