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礬湯

BAI F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十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脾經 20%
心經 16%
肺經 11%
腎經 8%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白礬湯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白礬燥性: 白礬性寒而燥,容易傷陰耗津。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加入白芍可以緩解白礬的燥性,防止其過度傷陰,保護脾胃,維持陰陽平衡。
  2. 調和藥性: 白芍味苦酸,能收斂止瀉,與白礬相配,可以更有效地收斂止瀉,減少白礬的寒涼之性,使藥效更加溫和。

白礬湯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燥濕止癢之效,可有效緩解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
  2. 收斂止血:白礬亦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

因此,白礬在白礬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及外傷出血等病症。

白礬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白礬性寒,收斂止血,但容易傷血。加入當歸可補血活血,減緩白礬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過度傷血。
  2. 平衡藥性: 白礬偏寒,而當歸偏溫,兩者相配,寒溫互濟,可達到陰陽調和,使藥性更協調,更能發揮藥效。

白礬湯中包含牡丹皮,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白礬湯為清熱解毒之劑,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可配合白礬清熱解毒,緩解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
  2. 解毒消腫: 牡丹皮能解熱毒,並能消散瘀血腫痛,與白礬同用,可加強解毒消腫的效果,適用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瘡瘍等症。

白礬湯中加入柴胡,是為了增強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除濕的作用。白礬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等症,柴胡的加入可以疏解肝氣鬱結,使濕熱之邪得以宣洩,並清熱利濕,進一步達到止癢的效果。

此外,柴胡還能夠調和脾胃,促進藥物吸收,提升白礬湯的療效。

白礬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寒邪內伏,陽氣虛衰: 白礬湯主要用於治療寒溼凝滯、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而附子性溫熱,能溫陽散寒,振奮脾陽,以助白礬散寒止瀉、消腫止痛之效。
  2. 溫陽扶正,祛邪止痛: 白礬辛寒,能清熱解毒、燥溼止瀉,但其寒性較強,易傷陽氣。附子溫陽助陽,可防止白礬過寒傷陽,並助其發揮驅邪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附子在白礬湯中起到溫陽扶正、散寒止痛的輔助作用,使方劑寒熱相濟,更利於治療寒溼凝滯、脾胃虛寒等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白礬湯 」,主要成分是:白芍,白礬,當歸,牡丹皮,柴胡,附子, 主治功效是:鉤吻中毒:指誤食鉤吻(即Strychnos nux-vomica,俗稱番木鱉、老鼠拉屎)而引起的一種中毒症狀。中毒後會出現肌肉痙攣、呼吸困難、血壓升高、心律失常、意識不清等症狀,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1.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陰養血之功效。可治療肝火上升、血虛有熱等症狀。

  2. 白礬: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血之功效。可治療喉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牙痛、痔瘡、痢疾等症狀。

  3.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治療月經不調、痛經、血虛等症狀。

  4. 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清營瀉火之功效。可治療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經閉痛經、癰腫瘡毒等症狀。

  5.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清熱解毒、升陽舉陷之功效。可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發熱惡寒、陽氣下陷等症狀。

  6. 附子:具有溫腎壯陽、回陽救逆之功效。可治療腎陽虛寒、陽氣不足、心陽虧虛等症狀。

總結: 白礬湯方劑中,各中藥藥性皆有不同,組合起來可有效治療鉤吻中毒,緩解中毒症狀,如肌肉痙攣、呼吸困難、血壓升高、心律失常、意識不清等,並可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補益氣血之效。

傳統服藥法


白芍3兩, 白礬5錢, 當歸1兩, 丹皮1兩, 柴胡3錢, 附子1錢。
水煎服,1劑氣通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礬湯是一張中藥方劑,使用時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相關疾病


牙齒痛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白礬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白礬(火上枯)1兩。 主治:牝痔。

白礬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 組成:白芍3兩,白礬5錢,當歸1兩,丹皮1兩,柴胡3錢,附子1錢。 主治:鉤吻中毒。

白礬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白礬(燒令汁盡,研)半兩,乾薑(炮)半兩,藜蘆(去蘆頭)1分,蛇床子1分,甘草(炙)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防風(去叉)半兩,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1分。 主治:齒痛,風腫搖動,發作不時,兼蚛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