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陽湯

ZHENG Y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九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腎經 19%
脾經 16%
肝經 11%
肺經 9%
三焦經 7%
大腸經 7%
胃經 4%
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拯陽湯中使用黃耆,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補氣固表: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抵禦外邪入侵,適合治療陽氣虛弱、氣虛乏力、易感風寒等症狀。
  2. 託毒生肌:黃耆亦有託毒生肌之效,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氣虛血虧、瘡瘍久不癒合者,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黃耆在拯陽湯中起到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體質,提高免疫力,促進疾病痊癒。

拯陽湯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拯陽湯多用於陽氣虛衰、脾胃不和,導致水濕內停、寒濕凝滯的病證。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並溫陽化濕,驅散寒濕,有助於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
  2. 補氣固表,防止氣虛外脫:白朮亦具補氣固表之功效,能固護機體正氣,防止氣虛外脫。拯陽湯多用於氣虛津虧,表虛自汗的病證,白朮能補氣固表,收斂汗液,防止氣虛外泄,有助於改善自汗、盜汗等症狀。

拯陽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強壯心臟、回陽救逆的作用。拯陽湯用於治療陽氣衰微、寒邪內侵導致的亡陽證,如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附子能溫煦陽氣,驅散寒邪,使陽氣回升,從而救治危重症。
  2. 溫腎壯陽: 附子能溫補腎陽,對於腎陽不足導致的陽痿、腰膝痠軟、畏寒肢冷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拯陽湯中也常配合其他溫陽補腎的藥物,以達到溫補腎陽、扶正祛邪的目的。

拯陽湯中加入乾薑,是為了其辛溫助陽之性。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濕止嘔、止痛等功效。在拯陽湯中,乾薑主要作用是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以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陽虛證。

乾薑溫陽散寒,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使陽氣復甦;回陽救逆,可以救治因陽氣虛衰導致的昏迷、脈微欲絕等危重症狀。因此,乾薑是拯陽湯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拯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和緩和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拯陽湯中包含多種藥材,甘草能使各藥材的功效協調,避免藥性相剋,發揮最佳療效。
  2. 益氣補脾: 甘草具備補氣益脾之功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提升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輔助其他藥材治療疾病。

總而言之,甘草在拯陽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調和和補益角色,使方劑功效更顯著,且安全性更高。

拯陽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益精: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益腎陰、滋養精血的功效。拯陽湯主要用於治療腎陽不足、脾陽不振所致的陽虛證,而熟地黃能填補腎陰,使腎陽得以固本生發,從而達到溫陽補氣、振奮脾陽的目的。
  2. 佐助其他藥物: 拯陽湯中其他藥物如附子、肉桂等,性溫燥烈,易傷陰,而熟地黃性溫潤,能滋陰潤燥,避免藥物過於燥熱,使藥效更加平和穩妥,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熟地黃在拯陽湯中發揮著補腎益精、滋陰潤燥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拯陽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養血,改善陽氣虛弱: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陽氣虛弱常伴隨血虛,當歸補血,可改善血液循環,使氣血充盈,從而溫補陽氣,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當歸具有行血活血的功效,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物的療效。同時,當歸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拯陽湯」,主要成分有:黃耆、白朮、附子、乾薑、甘草、熟地黃、當歸。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

中藥方劑「拯陽湯」具有補氣、補血、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大量出血時,氣血會一同流失,因此會昏迷不清。

傳統服藥法


黃耆(蜜炙)1兩,白朮3錢,附子2或3錢,乾薑(炒黃)1錢半,甘草(炙)1錢,熟地1兩,當歸身3錢。
如瀉泄,去當歸,加烏梅2枚。此方加參更妙。
補氣救血。益氣以固生機。
水煎,溫服。
切忌涼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血脫氣虛、陽虛寒凝所致的昏迷不醒。陰虛火旺、內熱熾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拯陽湯, 出處:《會約》卷九。 組成:黃耆(蜜炙)1兩,白朮3錢,附子2-3錢,乾薑(炒黃)1錢半,甘草(炙)1錢,熟地1兩,當歸身3錢。 主治:補氣救血。益氣以固生機。主治:血脫之盛者,氣亦隨之,因而昏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