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蒼柏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 蒼朮性溫,味辛苦,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方中蒼柏性寒,易傷脾陽,加入蒼朮可溫脾燥濕,避免寒濕之邪困阻脾胃,使藥性更趨平和。
- 祛風除濕: 蒼朮還具有祛風除濕之效。方中蒼柏主治風寒濕痹,蒼朮的加入可增強祛風除濕之功,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之,蒼朮的加入,既可溫脾燥濕,避免藥性過寒傷脾,又可增強祛風除濕之效,使加味蒼柏湯的療效更加全面。
加味蒼柏湯中加入黃柏,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 清熱燥濕: 方劑中常使用蒼柏、黃柏等藥物,其寒涼之性可有效清除濕熱,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濕熱內蘊所致的口苦、舌苔黃膩等。
- 瀉火解毒: 黃柏具有瀉腎經之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陰虛火旺,以及外感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等,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黃柏的加入,可以加強加味蒼柏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使其更加全面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
加味蒼柏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之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可治療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蒼柏湯本身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為主,加入金銀花則可加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熱下注等症,可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蒼柏湯中添加連翹,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可有效治療外感熱病、瘡瘍腫毒等症。
蒼柏湯本身以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為主要功效,加入連翹後,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對於外感熱病兼有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蒼柏湯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消腫:萆薢性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與蒼柏湯中其他藥物如蒼朮、茯苓等配合,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功,有助於消除水腫,改善濕熱所致的各種不適。
- 通絡止痛:萆薢亦具通絡止痛之效,可緩解濕熱痹痛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蒼柏湯中其他藥物如桑寄生、杜仲等配合,可更有效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達到通絡止痛之目的。
加味蒼柏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蒼柏湯本身偏於滋陰清熱,而梔子能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如發熱、口渴、便祕、尿赤等,可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 降肝火,疏肝解鬱:梔子能降肝火,疏肝解鬱,與蒼柏湯中的其他藥物如柴胡、黃芩等配合,可以更有效地疏肝解鬱,調節氣機,對於肝火旺盛、情緒不佳、失眠多夢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加味蒼柏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引血下行: 川牛膝味苦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引血下行的功效。蒼柏湯主治血熱妄行,血瘀阻滯,而川牛膝可引血下行,疏通經絡,助於清熱涼血,化瘀止血。
- 補益肝腎: 川牛膝性寒,能滋陰補腎,與蒼柏湯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滋陰補腎、清熱涼血、化瘀止血的作用,使藥效更全面。
總而言之,川牛膝的加入既能引血下行,又能補益肝腎,使加味蒼柏湯的療效更顯著。
加味蒼柏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防己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輔助蒼柏湯疏通水濕,消散水腫,尤其適用於水腫伴有小便不利、肢體沉重等症。
- 祛風除濕:防己亦能祛風除濕,與蒼柏湯中的蒼朮、茯苓等藥物相配合,能更有效地清除體內風濕之邪,改善因風濕侵襲而導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防己的加入,使加味蒼柏湯的利水消腫、祛風除濕功效更加顯著,更能針對水腫伴有風濕症狀的患者,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蒼柏湯中添加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蒼柏湯中藥材多屬寒涼之性,如蒼朮、黃柏等,容易損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盛,保護脾胃功能。
二、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急止痛的作用,可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例如,甘草可以與蒼朮、黃柏等藥材相輔相成,加強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蒼柏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加味蒼柏湯為中醫外用方劑,傳統主治「足癬」(腳濕氣),其病機多與濕熱下注、經絡鬱滯相關。足癬常見足部瘙癢、水皰、糜爛、脫屑等症狀,屬中醫「濕瘡」「臭田螺」範疇。此方以清熱燥濕、解毒通絡為核心,針對濕熱蘊結於下肢之證。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1. 君藥:蒼朮、黃柏
- 蒼朮:辛香苦溫,善燥濕健脾,兼能發汗解表,祛除經絡濕邪。
- 黃柏:苦寒沉降,清熱燥濕,專走下焦,善治濕熱下注之證。
二者配伍(即「二妙散」基礎),共為君藥,一溫一寒,共奏燥濕清熱之效。
2. 臣藥:銀花、連翹、萆薢、山梔
- 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透邪外達,針對濕熱鬱久化毒之癬瘡。
- 萆薢:利濕去濁,分消濕濁從小便出,尤擅治濕熱淋濁、皮膚濕瘡。
- 山梔: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助黃柏清下焦濕熱,兼防熱傷血絡。
此組藥物強化解毒利濕之力,兼顧血分熱邪。
3. 佐使藥:牛膝、防己、米仁、甘草
- 牛膝:引藥下行,活血通絡,助濕熱從下而解。
- 防己:祛風濕、利水消腫,協同萆薢導濕外出。
- 米仁(薏苡仁):健脾滲濕,清熱排膿,緩和蒼朮之燥性。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苦寒傷胃之弊。
治療原理與功效推理
本方以「清熱燥濕」為主軸,結合「解毒通絡」之法,其機理可分三層:
- 治標(祛除濕熱):蒼朮、黃柏直折濕熱;銀花、連翹解其熱毒,針對足癬局部紅腫糜爛。
- 導邪外出:萆薢、防己、米仁分利水濕,使邪從小便或肌表透散。
- 調理氣血:牛膝活血引經,山梔防熱入血分,形成氣血兩清之勢。
適應症延伸:
除足癬外,凡屬「濕熱下注」之證,如濕疹(下肢為甚)、痛風關節腫痛(濕熱型)、帶下黃稠等,亦可加減應用,展現中醫「異病同治」之理。
傳統服藥法
蒼朮皮9克, 黃柏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萆薢12克, 山梔9克, 牛膝9克, 防己9克, 米仁12克, 甘草3克。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蒼柏湯,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蒼朮皮9g,黃柏9g,銀花9g,連翹9g,萆薢12g,山梔9g,牛膝9g,防己9g,米仁12g,甘草3g。 主治:足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