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室湯

QING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五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2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肺經 16%
脾經 13%
胃經 10%
心經 9%
膽經 7%
大腸經 7%
腎經 5%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室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解表之效,對於肝氣鬱結、情緒抑鬱、胸悶氣短等症狀,能起到舒緩作用。清室湯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導致的熱證,柴胡可疏肝解鬱,使肝氣條達,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2. 升陽舉陷: 柴胡亦有升陽舉陷的功效,能使氣機上升,提高正氣。清室湯在治療過程中,往往伴有氣虛乏力、脾胃不健等症狀,柴胡的升陽舉陷作用,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整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清室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之效。清室湯主治熱邪壅肺,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氣喘、痰黃粘稠等症狀,而黃芩的清熱瀉火作用,可有效清除肺熱,緩解肺氣不宣,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二、涼血止血: 黃芩亦有涼血止血之效,可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症。清室湯除了清熱瀉火外,還兼具涼血止血之效,黃芩的加入可增強清熱涼血的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症狀。

清室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擅長燥濕化痰,尤其對於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清室湯本身為清熱化痰的方劑,加入半夏可加強其燥濕化痰之效,更能有效地祛除痰濕,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亦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治療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所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清室湯中加入半夏,有助於緩解患者因痰濕阻滯所致的嘔吐,改善其胃腸道功能。

清室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其清熱涼血作用,可有效緩解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煩躁、斑疹等。同時,牡丹皮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減輕疼痛,對於熱毒瘀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癰疽疔瘡、跌打損傷等,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清室湯中加入牡丹皮,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活血化瘀,可有效改善熱毒瘀滯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室湯中加入枳殼,乃因其具備以下兩大作用:

一、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能行氣消積,疏肝解鬱。清室湯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胸悶脅痛、痰多、脘腹脹滿等症,枳殼的疏肝理氣作用能緩解肝氣鬱滯,促進氣機運行,改善胸悶、腹脹等症狀。

二、 消食導滯:枳殼亦具消食導滯之功效,能幫助消化積滯,促進腸胃蠕動。清室湯中常加入其他健脾消食藥物,枳殼的消食作用能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理氣消食、健脾和胃的效果。

清室湯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疼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具有鎮痛、止痙作用,可緩解因氣滯血瘀、肝氣鬱結引起的疼痛。

2. 補血養血:白芍具養血柔肝之效,能滋養肝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血虛引起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

總之,白芍在清室湯中發揮著舒緩疼痛、補血養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協同,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

主治功效


清室湯主治功效分析

清室湯,方如其名,意在清泄鬱熱,調理臟腑失衡。其組成藥物包括柴胡、黃芩、半夏、牡丹皮、枳殼、白芍,針對婦人春月傷風所致之熱血入室,下血譫語,頭汗出的症狀,有著獨特的治療機理。

方中藥物功效與作用機理分析:

  • 柴胡: 疏肝解鬱,升陽止痛。春月肝氣旺盛,易於鬱滯,傷風致使肝氣更甚,則氣機阻滯,血行不暢,導致下血、譫語等症。柴胡疏通肝氣,使氣機條達,血行通暢,從而緩解症狀。其升陽之功,則能提升陽氣,有助於抵抗風邪。

  • 黃芩: 清熱燥濕,涼血止血。傷風之邪熱,以及血熱妄行,皆可致下血。黃芩清熱涼血,能平抑邪熱,涼血止血,控制出血。

  • 半夏: 化痰止咳,降逆和胃。傷風常伴隨痰濁壅盛,影響氣機運行。半夏能化痰降逆,使氣機通利,有助於緩解咳嗽、胸悶等症。

  • 牡丹皮: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牡丹皮清熱涼血之功,與黃芩相輔相成,共同控制血熱。其活血散瘀之功,則能消散瘀血,促進血行通暢,從而改善下血癥狀。

  • 枳殼: 理氣消食,除脹止痛。若氣機阻滯,則可導致腹部脹痛。枳殼理氣消食,能解除氣滯,緩解疼痛。

  • 白芍: 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白芍養血柔肝,能緩解肝氣鬱滯,並有止痛作用,協同其他藥物緩解下腹疼痛。

《辨證錄》中陳士鐸對清室湯運用之闡述與方義分析:

陳士鐸在《辨證錄》中,運用清室湯治療兩種看似不同的病症,卻都與肺經、腎水有著密切關係。

第一種情況:「傷風潮熱,大便微硬」,陳氏認為並非陽明熱盛,而是肺金乾燥所致。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燥則大腸燥結。此處清室湯的運用,著重於潤肺金之燥,間接滋潤大腸。方中藥物,除了清熱藥,也含有潤燥之品,如白芍等,其治療原理在於濡養肺腎,從而改善大便乾燥。

第二種情況:「傷風身熱後,肢體骨節皆痛,手足寒甚」,陳氏認為是腎水素虛,傷風爍傷肺金,肺傷不能生腎,腎水更枯。此處手足寒甚並非真寒,而是腎水虧損導致水火失衡的表現。加味清室湯在此處,著重於補腎水,安腎火,使水火相濟,從而改善肢體疼痛和手足寒象。 方中雖仍有清熱藥,但更著重於滋陰補腎。

綜上所述,清室湯並非單純的清熱解毒方劑,其治療機理更在於調整臟腑陰陽平衡,疏通氣機,針對不同的病機,體現出靈活的運用。其治療思路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即使在看似相同的「傷風」情況下,陳氏依據症狀的不同,調整用藥,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展現了清室湯的臨牀應用之廣度。

傳統服藥法


柴胡1錢,黃芩1錢,半夏1錢,丹皮3錢,枳殼5分,白芍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頭部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清室湯,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柴胡1錢,黃芩1錢,半夏1錢,丹皮3錢,枳殼5分,白芍5錢。 主治:婦人春月傷風,熱血入室,下血譫語,頭汗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