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飲子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是因為枳殼的藥性與功效與該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
枳殼飲子通常用於治療胸膈滿悶、脘腹脹痛、食積不消、噯氣嘔吐等症狀。枳殼可以疏肝理氣,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枳殼飲子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枳殼善於理氣消積,但其性偏燥,易傷津液,導致胃氣上逆,反生嘔吐。半夏性寒,能降逆止嘔,且善化痰止咳,可緩解枳殼的燥性,使其降氣止嘔而不傷胃。
- 和胃止痛: 枳殼雖能行氣消積,但其苦寒之性,易損傷脾胃,導致胃痛。半夏性溫,能和胃止痛,與枳殼配伍,可使氣消積散,又不傷胃,達到和胃止痛的效果。
因此,半夏的加入,不僅能緩解枳殼的燥性,還能增強其降逆止嘔、和胃止痛的功效,使枳殼飲子的功效更加全面。
枳殼飲子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枳殼的燥性,避免其過度瀉下而損傷脾胃。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的作用。在枳殼飲子中,白芍可以滋陰潤燥,緩解枳殼的燥性,防止其過度瀉下而損傷脾胃,同時也能減輕其對腸胃的刺激,保護腸胃功能。
此外,白芍還能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避免因瀉下過度而導致腹瀉加重。因此,白芍的加入,既能緩解枳殼的燥性,又能保護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枳殼飲子中加入柴胡,主要是因為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散寒的功效。
枳殼飲子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滿、脘腹疼痛、納呆食少等症。柴胡能疏肝解鬱,使肝氣條達,氣機疏暢,有助於緩解胸脅脹滿、脘腹疼痛等症狀。同時,柴胡還具有升陽散寒的作用,可助於改善食慾不振、納呆食少等症。
因此,柴胡的加入,可以協同枳殼等藥物,共同發揮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枳殼飲子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以輔助枳殼行氣寬中、消食導滯的功能。
枳殼善於行氣消積,但若脾胃濕熱較重,單用枳殼恐難以奏效,甚至可能加重濕熱。而黃芩性寒,能清熱燥濕,並能瀉火解毒,可與枳殼相輔相成,既能疏肝理氣,又能清熱除濕,達到更佳的療效。同時,黃芩還能抑制枳殼的燥性,避免其過度傷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枳殼飲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因氣機鬱滯、肝脾失調所致之諸症,具體表現如下:
- 手足煩熱、潮熱:氣鬱化熱,或陰虛內熱,熱擾四肢。
- 夜卧多汗:肝鬱化火,迫津外泄,或營衛不和。
- 肌肉黃瘁:脾虛氣滯,氣血生化不足,肌膚失養。
- 經候不勻:肝鬱氣滯,血行不暢,沖任失調。
- 四肢煩倦:氣血運行受阻,肢體失於濡養。
- 心腹滿悶:氣機壅滯,中焦升降失常。
綜合而言,此證屬「肝鬱脾虛、氣滯熱鬱」之候,病位在肝、脾,兼涉氣分與血分。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君藥:枳殼(麩炒)
主入脾、胃經,麩炒緩其峻烈之性,善理氣寬中,破滯消脹,針對「心腹滿悶」之核心症狀。臣藥:半夏(薑製)、柴胡
- 半夏(薑汁浸、麩炒):薑製增強降逆止嘔、化痰散結之效,兼調脾胃,助枳殼疏通中焦。
- 柴胡:疏肝解鬱,升舉清陽,與枳殼配伍,一升一降,調暢肝脾氣機,解「四肢煩倦」之鬱滯。
佐藥:黃芩、紅芍藥
- 黃芩:清泄肝膽鬱熱,治「手足煩熱、潮熱」等熱象。
- 紅芍藥(或為赤芍):活血散瘀,柔肝止痛,與柴胡共調肝血,改善「經候不勻」。
使藥:生薑、大棗
調和營衛,健脾和中,緩和藥性,助脾胃吸收藥力。
2. 方劑整體作用機理
- 疏肝理脾:柴胡配枳殼疏肝行氣,半夏健脾化痰,共解肝鬱脾滯。
- 清熱活血:黃芩清熱,赤芍活血,針對鬱熱與血行不暢。
- 調和氣血:氣機通暢則熱自消,血行得順則經候調,營衛和則汗自止。
3. 適用證型推論
此方適合「肝鬱化熱、氣滯血瘀」兼「脾虛濕阻」之證,尤其婦人情志不暢、長期氣鬱導致之複雜症狀。透過調氣、清熱、和血、健脾的多向作用,改善整體功能失衡。
三、現代理解延伸
從現代醫學角度,此方可能調節自律神經(柴胡、枳殼)、改善微循環(赤芍)、抗炎解熱(黃芩)、調節消化功能(半夏、生薑),對更年期症候群、慢性疲勞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或有潛在適用性。然須依個體體質辨證加減。
(註:此分析基於傳統理論與古籍記載,實際應用需由中醫師診斷指導。)
傳統服藥法
枳殼2兩(去皮,麩炒),半夏1兩(湯洗7遍,以生薑汁浸3宿,麩炒令黃),紅芍藥1兩,柴胡(去蘆)1兩半,黃芩1兩半。上為細末。
每服2錢,水1盞,生薑1塊(劈破),大棗2個,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候五心煩熱及身體壯熱、潮熱退方住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有止汗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殼飲子,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枳殼2兩(去皮,麸炒),半夏1兩(湯洗7遍,以生薑汁浸3宿,麸炒令黃),紅芍藥1兩,柴胡(去蘆)1兩半,黃芩1兩半。 主治:婦人手足煩熱,夜卧多汗,肌肉黃瘁,經候不勻,四肢煩倦,心腹滿悶,狀似勞氣。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