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白薇丸

加味白薇丸

JIA WEI BAI WE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6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肺經 19%
肝經 16%
脾經 12%
胃經 9%
腎經 6%
膽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白薇丸是一種廣泛使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疾病。其成分中包含白薇,這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植物。白薇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因此在中醫理論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熱證病症。白薇中的有效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對於風邪引起的感冒、頭痛、咳嗽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在加味白薇丸中,白薇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還可以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這種多藥協同的特性是中醫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了藥材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整體療效。因此,白薇在加味白薇丸中的應用,反映了中醫對於病因病機的深入理解,並兼顧了針對患者實際情況的調配理念。

加味白薇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痛: 白薇性寒,善清熱解毒,但有時可能寒涼過甚,導致脾胃虛寒。赤芍性微寒,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可以緩和白薇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並能協同白薇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

2. 活血化瘀: 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加速病竈恢復。與白薇共同使用,可以更好地清除熱毒,並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白薇丸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沙參性微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白薇丸以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為主,沙參的加入能緩解白薇丸的燥性,防止藥物傷陰,並協同白薇丸滋陰潤肺,改善因濕熱所致的肺燥咳嗽、口乾咽燥等症狀。
  2. 健脾益氣:沙參兼入脾經,可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白薇丸在清熱利濕的同時,也需顧及脾胃,以免藥物損傷脾胃,影響藥效。沙參的加入可起到健脾益氣的作用,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加味白薇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白薇的燥性:白薇性寒涼,久服易傷脾胃,而當歸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加入當歸可緩解白薇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同時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藥效。
  2. 協同作用,增強滋陰清熱之效:當歸與白薇皆具滋陰清熱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當歸可以補血養血,改善白薇的滋陰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加味白薇丸中加入當歸,既可以緩解白薇的燥性,又可以增強滋陰清熱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白薇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白薇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而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濕熱瘀阻所致的疼痛和不適。
  2. 疏散風寒,清熱解毒:白薇丸中含有白薇、地骨皮等清熱解毒藥物,但有時濕熱下注伴隨風寒,川芎的辛溫之性可以疏散風寒,避免藥性過於寒涼,達到更好的療效。

川芎與白薇丸中其他藥物相配伍,能有效協調藥性,提升療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加味白薇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白薇性寒,甘草性甘平,兩者配伍,可調和白薇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使其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緩解白薇的毒性,並能增強白薇的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等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甘草在加味白薇丸中起着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作用,使藥效更平和、更有效。

加味白薇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固表: 白薇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耗氣傷正,黃耆則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有助於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正氣。
  2. 增強療效: 黃耆能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與白薇協同作用,更能有效清除體內毒素,提高治療效果。

因此,黃耆的加入,既能補氣固表,又能增強療效,使加味白薇丸更能發揮其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的功效。

加味白薇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白薇丸主治濕熱蘊結、下焦濕熱所致的帶下病、陰癢等症。牡丹皮可配合白薇清熱解毒,並活血化瘀,改善下焦濕熱症狀。
  2. 緩解白薇的燥性: 白薇性寒,但同時偏燥,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牡丹皮性寒,但能滋陰潤燥,可以緩解白薇的燥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負擔。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白薇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源自古代醫家針對婦科「血厥」而設,主症爲「崩漏」後突發昏厥(厥逆),須移時方蘇。病因多因崩中失血過多,氣隨血脫,陰虛陽浮,致氣血逆亂而發厥。其病機核心在於血虛陽亢、氣陰兩傷,故以養陰清熱、調和氣血爲治則,兼顧止血固脫。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白薇

    • 性味苦鹹寒,入肝、胃經,善清血分虛熱,爲治陰虛發熱、血厥之要藥。《本草綱目》謂其「治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此處取其涼血止血、透熱外達之功,抑止陰虛火動之崩漏,並防血熱上衝致厥。
  2. 臣藥:赤芍、丹皮

    • 赤芍苦微寒,活血散瘀、清肝火,與白薇協同清解血分伏熱;丹皮辛寒,瀉血中伏火,兼化瘀止血,二者共治血熱妄行之崩漏,並防離經之血成瘀。
  3. 佐藥:沙參、歸身、川芎、黃耆

    • 沙參養肺胃之陰,助白薇滋陰制陽;歸身補血和肝,固崩漏後之血虛;配川芎辛溫上行,調肝血而防血瘀,然用量輕(僅1兩)避其辛燥耗血。
    • 黃耆蜜炙重用2兩,補脾益氣昇陽,與歸身(當歸)合爲「當歸補血湯」之變方,氣血雙補以固脫,蜜炙後甘潤緩其溫性,更適陰傷之證。
  4. 使藥:炙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並助黃耆補益中氣,兼制丹皮、赤芍之寒,防過傷脾胃。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清熱養陰爲本,益氣活血爲標」:

  • 清補兼施:白薇、丹皮清血熱,沙參、歸身滋陰血,共治陰虛火動之病根。
  • 動靜相宜:川芎少量行氣活血,配伍赤芍、丹皮化瘀而不留瘀;黃耆補氣固表,防氣隨血脫。
  • 標本兼顧:既止崩漏之標(血熱妄行),又調氣血之亂(厥逆之源),尤適血虛陽浮之血厥。

丸劑設計
綠豆大丸劑,緩圖取效,因崩漏、血厥後氣血虛弱,不宜猛劑傷正。早晚分服,逐步調和陰陽,契合「散者收之,虛者補之」(《內經》)之理。

傳統服藥法


白薇3兩, 赤芍3兩, 沙參3兩, 歸身4兩, 川芎1兩, 甘草(炙)1兩, 黃耆(蜜炙)2兩, 丹皮2兩。
上為末,水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3錢,早、晚沸湯送下。
忌食萊菔、蔥、蒜、豬、羊、糟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不宜服用。
  • 有出血傾向、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等疾病患者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心肌梗塞低血壓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心臟衰竭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手腳冰冷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白薇丸, 出處:《衛生鴻寶》卷五。 組成:白薇3兩,赤芍3兩,沙參3兩,歸身4兩,川芎1兩,甘草(炙)1兩,黃耆(蜜炙)2兩,丹皮2兩。 主治:婦人崩漏之疾,忽爾厥逆,移時方醒,名曰血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