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定風珠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之效。定風珠主治風熱痰火擾心,表現為神志恍惚、言語不清、頭暈目眩等。石膏可清瀉心火,減少痰火擾動,緩解症狀。
- 解毒消腫:石膏亦有解毒消腫之功。若患者因風熱痰火所致的咽喉腫痛,石膏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因此,加味定風珠方劑中加入石膏,旨在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以達到治療風熱痰火擾心之目的。
加味定風珠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平肝熄風: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的功效。對於肝風內動導致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震顫等症狀,白芍能起到平肝熄風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緩解藥性:加味定風珠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性偏溫燥,容易導致燥熱上擾,白芍的寒涼之性可以起到緩解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加味定風珠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牡蠣味鹹寒,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的作用。對於肝陽上亢、神志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牡蠣能有效地抑制肝陽的過度亢奮,使神志安定,達到安神定驚的效果。
- 滋陰軟堅,化痰止咳:牡蠣性寒,具有滋陰軟堅、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熱內擾、咳嗽痰多、失眠多夢等症狀,牡蠣能滋陰降火,化解痰熱,改善睡眠質量。
加味定風珠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定風珠主治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風、肢體麻木等症,生地黃可清熱涼血,抑制肝陽上亢,並滋陰潤燥,緩解因肝血不足導致的頭風、眩暈等症。
- 配伍協調,增強療效: 生地黃與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芍等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並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全面、更有效,達到治療肝風內動的目的。
加味定風珠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平肝熄風: 火麻仁味甘性平,入脾、腎經,具有滋陰潤燥、養血安神之效。對於肝風內動、風熱上擾所致的眩暈、頭痛、失眠等症狀,火麻仁能起到平肝熄風、鎮靜安神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鎮靜安神之效。
- 潤腸通便: 火麻仁富含油脂,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肝風內動導致的頭昏腦脹,伴隨便祕者,火麻仁能起到潤腸通便,改善頭昏症狀的作用,從而促進整體的康復。
加味定風珠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平肝熄風: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平肝熄風的功效。其可滋補肝腎陰液,使肝腎陰氣充足,從而達到平息肝風的作用。
- 固本培元,強壯筋骨:龜板亦有滋補腎精、強壯筋骨的作用。對於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而引發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龜板可起到固本培元,強壯筋骨的作用,從根本上緩解病症。
因此,在加味定風珠中加入龜板,可有效改善肝腎陰虛、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症狀。
「加味定風珠」方劑中加入龍骨,主要是基於其鎮驚安神之功效。
龍骨性平味甘,入心、肝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之效。在「加味定風珠」中,龍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有效緩解因肝風內動導致的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如失眠、多夢、驚悸、抽搐等。同時,龍骨還能收斂固澀,有助於改善汗多、尿頻等症狀。
總之,龍骨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鎮驚安神、收斂固澀之效,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加味定風珠方劑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潤,入膀胱經,能清熱利濕、通淋止痛。此方以治風濕痺痛為主,而風濕痺痛常伴有濕熱蘊結,滑石能清熱利濕,有助於去除病邪,緩解痺痛。
- 利尿排石: 滑石亦能利尿排石,對於因濕熱蘊結而導致的尿路結石或砂石,滑石能幫助其排出,進而解除痺痛。
因此,滑石的加入,不僅能清熱利濕,更能利尿排石,從而加強了加味定風珠的祛風除濕、止痛的效果。
加味定風珠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可能造成的副作用或過於峻猛之勢。加味定風珠中含有多種性味偏寒或燥的藥物,甘草可起到中和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降低對脾胃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川芎、白芍等藥物合用,能更有效地緩解頭風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味定風珠」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辘轳轉關症」,其特徵為雙目無赤痛腫癢等實火或風熱表症,卻見眼球不由自主轉動,患者自身未必察覺。此症名「辘轳轉關」,比喻眼球轉動如井上轆轤,古醫家認為多因陰虛風動或肝腎不足、虛陽上擾所致,屬內風範疇,與外感風邪或實火引起的目疾不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滋陰潛陽、熄風鎮驚」為核心,乃由《溫病條辨》「大定風珠」加減化裁而來,推測其組方邏輯如下:
滋陰養液以熄風
- 生地、生白芍、麻仁、雞子黃:滋養肝腎之陰,填充精血。陰液充足則虛風自熄,針對陰虛不能制陽之本。
- 貢膠(阿膠):補血養陰兼潤燥,輔助滋陰熄風。
潛鎮攝納以定睛
- 生牡蠣、生龍骨、生龜版:重鎮潛陽,沉降浮越之虛陽。此三味質重下行,直折肝風內動,使眼球異常轉動得控。
- 生石膏:雖性寒清熱,但此處用量獨重(一兩),推測兼取其「鎮靜」之效,與《醫學衷中參西錄》載石膏能「鎮肝熄風」之理相通。
滑利疏導以調氣
- 西滑石:甘寒滑利,通調水道,導虛熱下行,使陰陽升降復常。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急迫之象。
三、方劑特點與治療原理推論
- 標本兼治:既以龜版、牡蠣等潛陽治標,又以生地、阿膠滋陰治本,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思路。
- 介類潛陽:龍骨、牡蠣、龜版均屬介類藥材,古醫認為此類藥物得水之陰性,能潛降浮陽,尤其適用於虛風內動之五官異常。
- 雞子黃特殊用法:生雞子黃攪沖服用,取其「血肉有情之品」滋陰熄風之效,且《傷寒論》黃連阿膠湯亦用此法,增強安神定悸作用。
結論
此方適用於陰虛陽亢、肝風內動所致之眼球不自主轉動,其組方體現「滋水涵木、重鎮熄風」的治療思想,通過補陰潛陽調和陰陽,使風熄睛定。臨床可延伸用於現代醫學之眼球震顫、眼肌痙攣等屬虛證者,然需辨證相符方效。
傳統服藥法
生石膏1兩, 生白芍6錢, 生牡蠣4錢, 生地6錢, 貢膠3錢, 麻仁3錢, 生龜版4錢, 生龍骨4錢, 西滑石5錢, 甘草3錢, 生雞子黃3個。
水煎,衝雞子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味定風珠具有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轆轤轉關症,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定風珠,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生石膏1兩,生白芍6錢,生牡蠣4錢,生地6錢,貢膠3錢,麻仁3錢,生龜版4錢,生龍骨4錢,西滑石5錢,甘草3錢,生雞子黃3個。 主治:轆轤轉關症。二目不赤不疼,不腫不癢,眼球流轉不定,亦不自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