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蟲丸

出蟲丸

CHU C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3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16%
脾經 11%
胃經 11%
肺經 5%
腎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5%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出蟲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各種病症。在其組成中,硃砂(亦稱為硃砂)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藥用價值。

首先,硃砂具有安神的功效,能助於緩解由寄生蟲引起的焦慮和不安,從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其次,硃砂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含汞礦物,傳統中醫認為其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幫助清除體內的病邪和毒素,從而達到驅除蟲邪的效果。

另外,硃砂在中藥中常被用作輔料,增強其他藥材的效用,甚至有助於形成更為穩定的方劑結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硃砂有其功效,但其含有的汞成分需適量使用,以避免毒性過大對人體造成損害。因此,出蟲丸的配方在使用時應遵循醫師的指導,確保安全有效。

出蟲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開竅醒神,驅蟲止痛: 麝香性溫,味辛,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蟲積腹痛,症狀表現為脘腹脹痛、噯氣、噁心等,麝香可開竅醒神,驅除蟲積,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麝香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蟲積引起的局部紅腫、疼痛,麝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出蟲丸中加入麝香,不僅能驅除蟲積,也能緩解因蟲積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出蟲丸」方劑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方中加入牛黃,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抑制蟲體滋生,達到治療蟲症的目的。

二、豁痰開竅:牛黃具有開竅豁痰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蟲症引起的痰多、神昏等症狀,使患者恢復神志,提高治療效果。

出蟲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驅蟲、解毒等用途。其中,蟾酥是其重要成分之一。蟾酥是從蟾蜍的皮膚腺體中提取的分泌物,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

首先,蟾酥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蟾酥酸、蟾毒素等,這些成分具備強效的驅蟲作用,能有效對抗寄生蟲及其卵。其次,蟾酥還具有解毒、消腫的特性,能夠幫助人體排出毒素,減少因蟲害引起的病症。此外,蟾酥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寒涼之藥,能調和人體的熱邪,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蟾酥的使用必須謹慎,因其毒性較強,應依據專業醫師的指導使用。總的來說,蟾酥在出蟲丸中的作用體現了中醫對藥物組合的講究與辯證思維,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出蟲丸」方劑中包含熊膽,主要原因在於其 清熱解毒、止痛殺蟲 的功效。

熊膽味苦、性寒,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 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蟲毒作祟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疔瘡腫毒、蟲牙疼痛、腹痛腹瀉、疥癬等,熊膽都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熊膽還有 鎮靜安神 的作用,對於因蟲毒引起的不安、驚厥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然而,由於熊膽來源於瀕危動物,近年來已逐漸被其他中藥材替代,如 牛黃、蛇膽 等,以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出蟲丸」方劑中加入「蝸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清熱解毒: 蝸牛性寒,味甘鹹,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引發的瘡瘍腫毒、皮膚濕疹等症狀,蝸牛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二、 軟堅散結: 蝸牛的黏液具有潤滑作用,可以幫助軟化堅硬的腫塊,促進膿液排出。對於因氣血瘀滯、痰濕凝結而形成的腫瘤,蝸牛能起到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出蟲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五疳久不癒,羸瘦極甚」,即針對小兒因五疳(脾疳、肝疳、心疳、肺疳、腎疳)長期未癒,導致氣血虛損、形體消瘦的狀況。五疳多因飲食不節、蟲積內生或臟腑虛弱,致使營養吸收受阻,形體羸弱。此方以「出蟲」為名,顯示其主要透過驅蟲、化積、醒神開竅,以改善疳積蟲擾、氣血不足之證。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驅蟲殺蟲

  • 蟾酥:性溫有毒,具強力解毒消腫、殺蟲止痛之效,古代多用於疳積蟲症。
  • 熊膽:苦寒清熱,能殺蟲、鎮痙,尤其針對肝熱蟲積。
  • 蝸牛子(炒):微寒,清熱解毒,傳統用於疳熱蟲積,炒後減其寒性。
  • 夜明沙(蝙蝠糞):辛寒,清肝明目、散血消積,主治疳疾目盲、蟲積腹脹。

此類藥物組合,旨在直接驅除體內寄生蟲,破除積滯。

2. 醒神開竅,通絡解毒

  • 麝香:辛溫走竄,能開竅醒神、活血通絡,助藥物穿透蟲積痼結。
  • 牛黃:苦涼,清心化痰、開竅鎮驚,緩解疳熱引起的煩躁或昏迷。
  • 朱砂:甘微寒,鎮心安神、解毒,輔助定驚並抑制蟲擾之症。

此三味藥均具「開竅」特性,既能助藥力深入病所,又能改善疳積所致的精神不振或驚厥。

3. 外用鼻療引蟲

方中強調將藥丸研末滴鼻,利用麝香、蟾酥等辛烈之氣刺激鼻腔,引發噴嚏,振動氣機,促蟲隨涕排出。此為古代「外治內病」之法,通過黏膜吸收與物理刺激結合,增強驅蟲效果。

4. 以麵糊為丸,緩和藥性

綠豆大小丸劑配合溫水送服,適合小兒體質;麵糊和丸能緩和蟾酥、朱砂等毒性,避免峻烈傷正。


治療邏輯推演

此方針對「疳蟲久滞」之病機,結合:

  1. 殺蟲(蟾酥、熊膽、蝸牛子、夜明沙)→ 直接清除病原。
  2. 開竅醒神(麝香、牛黃、朱砂)→ 暢通氣血、助藥透達。
  3. 內外同治(口服+鼻療)→ 強化驅蟲效率。

整體以「毒藥攻蟲」為主,佐以開竅安神,適用於蟲積疳疾的急性期,需中病即止,避免久服傷正。

傳統服藥法


朱砂1分(細研),麝香1分,牛黃1分,蟾酥半錢,熊膽1分,蝸牛子1分(炒微黃),夜明沙1分(微炒)。
上為細末,以面糊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以溫水送下;更別以水研1丸,滴向鼻中,得嚏5-7聲,良久當有蟲隨汁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出蟲丸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相關疾病


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出蟲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朱砂1分(細研),麝香1分,牛黃1分,蟾酥半錢,熊膽1分,蝸牛子1分(炒微黃),夜明沙1分(微炒)。 主治:小兒五疳久不癒,羸瘦極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