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樗樹皮散中包含橡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收斂止瀉:橡實性味甘澀,具有收斂止瀉之效。樗樹皮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其寒涼之性亦可造成腸胃不適,甚至腹瀉。橡實可中和樗樹皮的寒性,並收斂腸道,防止瀉下。
- 補益脾腎:橡實富含澱粉,可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功能。樗樹皮散中加入橡實,可避免單純清熱解毒造成脾胃虛弱,有助於維持整體機體的平衡。
因此,樗樹皮散中加入橡實,不僅能緩解樗樹皮的寒涼之性,更能增強其收斂止瀉及補益脾腎的功效,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樗樹皮散中加入地榆,主要是基於其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樗樹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而地榆則兼具涼血止血之效。兩者搭配,一則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二則可防止樗樹皮寒涼之性過度損傷脾胃,同時亦可緩解其可能引起的出血症狀。
地榆的加入,使得樗樹皮散在清熱解毒的同時,還能起到止血生肌的效果,更全面地解決因熱毒所致的皮膚問題。
樗樹皮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樗樹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而黃連性苦寒,具有瀉火解毒之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熱毒熾盛、瘡瘍腫毒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 抑制炎症: 黃連中含有的黃連素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損傷。與樗樹皮搭配使用,可加強其抗炎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樗樹皮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樗樹皮性寒苦,可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但過於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樗樹皮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使其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與樗樹皮搭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能緩解樗樹皮的毒性,使其更安全可靠。
總而言之,甘草在樗樹皮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增強療效,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樗樹皮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即長期便下膿血、赤白相雜,遷延不癒之痢疾。古代醫家認為久痢多因濕熱蘊結腸道,傷及血絡,或正氣虛弱、餘邪未清所致。血痢不止易耗氣傷陰,故需清熱燥濕、涼血止血,兼顧調和氣血。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君藥:樗樹皮(臭椿皮)
- 性味苦澀寒,入大腸、肝經,具有清熱燥濕、收斂止血之效。《本草拾遺》載其能「主赤白久痢」,本方以其為君,炙黃後增強收澀之力,針對久痢滑脫不禁之病機,既可清腸中濕熱,又能固澀止瀉。
臣藥:黃連、地榆
-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直折腸道濕熱,為治痢要藥。《本經》言其「主腸澼腹痛下痢」,炒後減其寒性,避免過傷脾胃。
- 地榆微寒,專入血分,涼血止血,《日華子本草》稱其「止吐血……血痢」,與黃連相配,清熱與止血並行,針對血痢之熱傷血絡。
佐藥:橡實
- 苦澀平,具收斂固脫之效。《唐本草》載其「主下痢」,能澀腸止瀉,輔助樗樹皮增強固澀作用,防正氣進一步耗散。
使藥:甘草
- 炙後甘溫,調和諸藥,緩和黃連、樗皮之苦寒,兼能益胃氣,防久痢傷中。
方劑配伍特點
全方以「清熱解毒、澀腸止血」為核心,寒溫並用,標本兼顧:
- 清澀並舉:樗皮、橡實收斂止瀉,黃連、地榆清熱涼血,針對久痢之濕熱未清與氣血耗傷雙重病機。
- 止血兼行氣:地榆專於止血,甘草調和中焦,使澀不留邪、寒不傷胃。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適用於痢疾日久,濕熱未盡而氣血已傷者。透過清熱燥濕以除病根,收澀止血以治其標,尤重腸道局部之修復,體現「澀可固脫」與「苦寒堅陰」之古法。然若純屬虛寒滑脫或暴痢初起,則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樗樹皮1兩(炙黃,銼),橡實1兩,地榆1兩(銼),黃連1兩(去須,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涼血止血的作用,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樗樹皮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樗樹皮1兩(炙黃,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川椒5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主治:赤白久痢不止。
樗樹皮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樗樹皮1兩(炙黃,銼),橡實1兩,地榆1兩(銼),黃連1兩(去須,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久血痢,日夜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