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貫眾五物散中包含貫眾,其主要原因如下:
- 驅蟲作用: 貫眾性寒苦,具有殺蟲止痢之效,可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
- 收斂止瀉: 貫眾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對於因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腹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因此,貫眾作為貫眾五物散中的主要藥材,發揮著驅蟲和止瀉的功效,是治療腸道寄生蟲感染的有效藥物。
貫眾五物散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槐花性涼,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貫眾五物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槐花可以輔助清熱涼血,止血止痛,增強方劑的療效。
- 收斂止瀉:槐花還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貫眾五物散中包含貫眾、地榆等收斂止血藥,槐花可以協同作用,加強止瀉功效,避免出血同時導致腸道功能紊亂。
槐花與貫眾五物散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止痛、收斂止瀉的功效,達到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的目的。
貫眾五物散中包含地榆,主要原因有二:
- 收斂止血: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其具有涼血止血、斂瘡生肌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如咯血、吐血、便血等。貫眾五物散中,地榆與貫眾、五倍子等藥材共同作用,起到收斂止血的效果,適用於各種出血症候。
- 清熱解毒:地榆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反應。貫眾五物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腸炎、痢疾等,地榆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炎症,促進疾病恢復。
貫眾五物散是一個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效果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由於內熱或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在這個方劑中,黃連的加入具有重要的作用。黃連性寒,味苦,能夠清心胃火,解毒消腫,特別對於熱毒型的疾病有顯著療效。由於貫眾五物散常用於治療由細菌感染或內熱所引起的病症,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共同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
此外,黃連的使用還能平衡其它藥材的熱性,從而避免燥熱引起的不適。因為在中醫理論中,藥材之間的性味配伍十分關鍵,取其相輔相成之效。總之,黃連在貫眾五物散中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方劑的清熱解毒能力,也增強了方劑的整體協調性,使其在臨牀應用中更具價值。
貫眾五物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貫眾五物散中,貫眾、苦參、黃柏等藥性偏寒,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寒涼之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調和諸藥的作用,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與貫眾、苦參、黃柏等藥材配合,能更好地驅除濕熱,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貫眾五物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瀉血不定」,意指下血(如便血、痔血等)症狀反覆發作、病程不穩。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濕熱下注、血熱妄行,或腸風臟毒所致。方中以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為主,針對血分濕熱鬱結導致的出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貫眾(去毛土)
- 性味苦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善治熱毒熾盛引起的出血,尤擅長「腸風下血」。其收澀之性可固攝血液。
槐花
- 苦涼入肝、大腸經,涼血止血、清泄大腸濕熱。常用於痔血、便血,尤其針對「腸風臟毒」之血色鮮紅者。
地榆
- 酸澀微寒,專入下焦,收斂止血兼涼血,為痔血、血痢要藥。其炭用更增強止血之效,此方生用側重清熱。
黃連(去須)
- 大苦大寒,瀉火解毒、燥濕,直折血分濕熱。配伍他藥共清腸道積熱,從根本減少熱迫血妄行。
甘草
- 甘平調和諸藥,緩解黃連、貫眾等苦寒之性,保護脾胃,兼能清熱解毒,輔助止血。
三、方劑配伍思路
全方以「清熱涼血為主,收斂止血為輔」,針對濕熱蘊結大腸、血熱妄行之病機:
- 貫眾、槐花、地榆三者協同,清下焦血熱,收澀離經之血;
- 黃連直清熱毒根源,截斷出血誘因;
- 甘草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正。
諸藥生用,取其清熱之力更專,符合「急則治標」之理,適合急性出血階段。米飲調服,既可護胃,又能借穀氣引藥入腸。
四、延伸推論
此方雖以止血為標,實則透過清熱解毒、燥濕涼血以治本,推測亦可用於:
- 濕熱型痔瘡出血
- 血痢初起(熱毒未盡者)
- 婦女崩漏屬血熱證(需辨證加減)
組方嚴謹,藥簡力專,體現「下血多因熱」的傳統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貫眾(去毛土)半兩,槐花半兩,地榆半兩,黃連(去須)半兩,甘草半兩。上藥並生用,為散。
每服1錢匕,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瀉血不定。如果患者有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等症狀,不宜使用本方。
相同名稱方劑
貫眾五物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貫眾(去毛土)半兩,槐花半兩,地榆半兩,黃連(去須)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瀉血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