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滾丸

鹽滾丸

YAN GU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五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胃經 19%
肺經 14%
腎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9%
膽經 7%
三焦經 4%
膀胱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鹽滾丸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鹽滾丸多用於寒邪犯胃、脘腹冷痛、嘔吐等症,丁香的溫熱之性可以驅散寒氣,緩解疼痛,並抑制胃氣上逆,止嘔止瀉。
  2. 芳香醒脾,增進食慾:丁香氣味芳香,能開胃醒脾,增進食慾。對於胃寒脾虛、消化不良者,丁香的芳香之氣可以刺激胃液分泌,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的症狀。

鹽滾丸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鹽滾丸多用於治療胃痛、腹痛、脹滿等症狀,木香可通過行氣止痛,緩解胃腸道痙攣,改善疼痛。
  2. 健脾消食: 木香亦能健脾消食,助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等症狀也有輔助作用。鹽滾丸中常配伍其他健脾消食藥物,如陳皮、山楂等,與木香共同發揮作用,改善胃腸功能。

「鹽滾丸」方劑中包含肉荳蔻,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肉荳蔻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肉荳蔻可起到溫中散寒、緩解疼痛的作用。
  2. 降逆止嘔,和胃止瀉:肉荳蔻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以及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均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鹽滾丸」方劑中加入肉荳蔻,可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降逆止嘔、和胃止瀉等作用,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寒、胃氣上逆等相關疾病。

鹽滾丸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中止嘔:砂仁味辛溫,性溫和,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脾胃寒凝、氣機阻滯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

2. 消食導滯:砂仁亦具有消食導滯的作用,可以促進消化,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減少胃腸積滯所引發的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在鹽滾丸中加入砂仁,可起到溫中散寒、消食導滯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脾胃寒凝、氣機阻滯導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達到整體的療效。

鹽滾丸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是為了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苦寒之性可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而辛溫之性則可行氣止痛,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

在鹽滾丸方劑中,青皮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鹽滾丸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燥濕: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鹽滾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痰濕阻滯等症,而陳皮的加入可助於疏肝理氣,化解脾胃濕氣,配合其他藥物達到健脾止瀉、化痰止咳的效果。
  2. 調和藥性:陳皮性溫,可調和藥性,緩解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防止藥物過寒傷脾胃。同時,陳皮還可增加藥物的滲透性,促進藥效發揮,增強藥物的療效。

「鹽滾丸」方劑中加入胡椒,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燥烈的特性,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1. 溫陽散寒:胡椒性溫,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對於寒邪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
  2. 開胃消食:胡椒味辛,能開胃消食,促進消化功能。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具有消食化積的作用。

此外,胡椒還有解毒殺蟲、止痛的效果,在治療一些其他疾病時也有應用。

鹽滾丸方劑中包含蓽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蓽茇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鹽滾丸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蓽茇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緩解寒邪對胃部的侵襲,起到止痛的效果。
  2. 行氣化濕止瀉:蓽茇亦有行氣化濕的作用,對於寒濕阻滯腸胃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也有很好的療效。鹽滾丸常用於治療寒濕引起的腹瀉,蓽茇的化濕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濕氣,改善腹瀉症狀。

「鹽滾丸」方劑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腎納氣: 沉香性溫,味辛,入腎、脾經,能溫腎陽氣,補腎納氣,對於腎氣虛寒、陽虛氣陷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氣短乏力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
  2. 行氣止痛: 沉香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可以溫通氣血,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胃痛、胸痛等症狀。

因此,沉香在「鹽滾丸」方劑中發揮溫腎納氣、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腎虛氣虛、腹痛、胸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鹽滾丸,為中醫傳統方劑,主治「翻胃膈氣」,即現代所謂噎膈、反胃之證,症見食入反出、胸膈痞塞、嘔吐嗳氣等。此證多因寒氣凝滯、痰瘀交阻,或脾胃氣逆所致,尤以中焦寒凝氣滯為關鍵。

方劑組成邏輯解析

  1. 行氣降逆

    • 丁香、沈香:溫中降氣,善止呃逆嘔吐,沈香尤能納氣歸腎,化解上逆之氣。
    • 木香、青皮、陳皮:疏肝破滯,理脾胃之氣,青皮偏於破結,陳皮兼能化痰。
    • 此群藥協力,針對氣滯於中、胃氣上逆之病機。
  2. 溫中散寒

    • 胡椒、蓽茇:辛熱之品,直入脾胃,散寒凝而止疼痛。
    • 肉豆蔻、縮砂:溫脾止瀉,兼行氣開郁,尤適寒濕困脾之嘔逆。
    • 此組合強化解寒凝之力,寒去則氣機自通。
  3. 攻逐痰瘀

    • 巴豆(煨製去油):雖去殼後棄用,但其煨製過程與大蒜相合,殘留辛烈之性,能刺激腸道、破除痰積。
    • 大蒜:辛温通竅,煨熟後減其刺激而存其開結之功,為「通陽泄濁」之關鍵載體。
  4. 製劑巧思

    • 鹽滾蘿蔔湯送服:鹽鹹能軟堅,兼引藥入腎;蘿蔔(萊菔)下氣消食,助藥力通降,與丸劑共成「降中有消」之勢。

治療原理推論

全方以「溫通降逆」為核心:

  • 寒凝得散則氣滯自解,痰瘀被攻則膈道得通。
  • 配伍以辛香溫藥為主,佐大蒜之走竄,專克寒邪膠結之病根。
  • 「鹽滾」服法增強滲透之力,蘿蔔湯輔助通降,適用於寒性翻胃兼痰氣交阻之實證,然若陰虛燥熱或虛寒至極者,恐非所宜。

此方體現「以香破滯,以溫化結」之法,屬古代針對頑固性嘔逆的峻藥緩攻策略。

傳統服藥法


丁香半兩,木香半兩,肉豆蔻半兩,縮砂半兩,青皮半兩,陳皮半兩,胡椒半兩,蓽茇半兩,沈香半兩。
上為末,以大蒜瓣子不拘多少,每瓣作二片,入去殼巴豆一粒,用餅藥調面裹蒜片,慢火煨熟,去巴豆及面,只將蒜研成膏,將前項藥末一半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鹽內滾過,蘿蔔湯調前藥末2錢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鹽滾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相關疾病


噯氣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鹽滾丸,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丁香半兩,木香半兩,肉豆蔻半兩,縮砂半兩,青皮半兩,陳皮半兩,胡椒半兩,蓽茇半兩,沉香半兩。 主治:翻胃膈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