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奇丸

三奇丸

SAN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續名家方選》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8%
肺經 17%
心經 15%
大腸經 11%
膽經 8%
脾經 4%
膀胱經 3%
腎經 3%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奇丸的組成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因為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三奇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苦咽乾、脘腹脹滿、苔膩脈滑等。而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正好可以清泄濕熱,並能解毒消炎,與三奇丸其他藥物配合,起到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三奇丸由黃連、黃柏、龍膽草組成,其中黃連的加入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溼: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溼之功效。三奇丸主要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痢疾、腹瀉等症,黃連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燥溼止瀉,協同其他藥材發揮療效。
  2. 瀉火解毒:黃連還能瀉心火,解毒散瘀。三奇丸中,黃連與黃柏、龍膽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

因此,黃連在三奇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多種疾病起到關鍵作用。

三奇丸乃古代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犀角,緣由如下:

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犀角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之各種疾病,如熱病神昏、吐血、衄血、癰疽瘡瘍等。

二、珍貴稀有,彰顯價值:古人認為犀角稀有珍貴,具有辟邪鎮驚、驅邪避疫之效,並視其為珍貴藥材,用於治療疑難雜症,彰顯其藥效之強大。

然現代社會,犀牛已瀕臨滅絕,三奇丸之配方已不再使用犀角,而是以其他藥材替代,以保護野生動物,同時亦保證藥效。

三奇丸方中使用滑石,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利,能清熱利濕,化解濕熱蘊結於體內,適用於濕熱導致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腹痛等症狀。三奇丸主要針對濕熱下注,滑石可有效去除濕熱,改善患者的症狀。
  2. 通淋排石:滑石入膀胱經,能利水通淋,並可促進結石排出。三奇丸中加入滑石,可幫助排出膀胱結石,緩解因結石引起的疼痛、尿頻等症狀。

總之,三奇丸方中使用滑石,正是利用其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的功效,以達到治療濕熱下注、尿路感染等病症的效果。

三奇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三奇丸主治血熱妄行,血瘀阻滯所致的症狀,生地黃的涼血止血作用能有效緩解出血、瘀血等症狀。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生地黃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血熱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不安等症狀。三奇丸中加入生地黃,不僅有助於清熱涼血,同時也能滋陰潤燥,使治療更全面。

三奇丸方劑中包含青黛,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為蓼藍葉經發酵製成的靛藍色粉末,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三奇丸為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的方劑,其中青黛可清熱解毒,消散熱毒,緩解咽喉腫痛等症狀。此外,青黛亦可涼血止血,對於因熱毒上炎導致的齒齦出血、口舌糜爛等症狀也有輔助療效。因此,青黛作為三奇丸的組成成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奇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證治:咯血、吐血、下血(統稱「血證」)。
此方所治之血證,屬陰虛內熱、虛火灼絡所致。中醫理論中,陰虛則陽亢,虛火內擾,灼傷血絡,血不循經而溢出,表現為上焦咯血(肺絡傷)、吐血(胃絡傷),或下焦便血(腸絡傷)。三奇丸以養陰清熱、引火下行為法,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熟地黃(九制)

  • 角色:君藥,滋腎陰、填精髓。
  • 邏輯:九制後甘潤力增,大補真陰,奠定「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基。陰足則虛火自降,血得滋養而歸經。
  • 配伍意義:陰虛為本,故重用熟地滋陰固本。

2. 麥門冬(去心)

  • 角色:臣藥,養陰潤肺、清心除煩。
  • 邏輯:肺為嬌臟,喜潤惡燥。麥冬潤肺陰,清肺中虛火,直接護衛上焦血絡;其兼入心經,可寧心神,間接緩解陰虛火擾之躁動。
  • 配伍意義:與熟地協同,金水相生(肺腎同治),強化養陰制火之效。

3. 車前子(去殼)

  • 角色:佐使藥,清熱利尿、導火下行。
  • 邏輯:陰虛火炎之證,若純用滋膩恐礙火邪外泄。車前子性涼而利,通小便以引虛熱從下而解,使火降而血寧。
  • 配伍意義:為方中「奇」處,寓「以通為補」之智,防熟地、麥冬之壅滯。

全方治療原理總結

「滋陰培本—清熱降火—導邪外出」三階聯動

  1. 熟地補腎陰:固其根本,使虛火無由生。
  2. 麥冬潤肺心:斷火燎之源,護衛上焦。
  3. 車前子利尿:給邪出路,防滋膩助邪。

特點

  • 三藥等分,攻補並行,結構簡練。
  • 蜜丸梧桐子大,「甘緩入陰」強化滋養;食前服,取藥力直趨下焦(補腎)兼顧中焦(脾胃運化)。
  • 方名「三奇」,或指三藥相配,以「補、潤、利」三法奇正相生,止血而不留瘀,清熱而不傷正。

此方體現中醫「治血先治火,治火必滋陰」之思路,契合虛性血證病機,邏輯層次分明。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九制)、麥門冬(去心)、車前子(去殼)各等分。
上為末,揀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前滾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涼血,止血化瘀之功,適用於咯血、吐血、下血等症。但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咳血吐血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三奇丸, 出處:《一草亭》。 組成:熟地黃(九制)、麥門冬(去心)、車前子(去殼)各等分。 主治:目內障。

三奇丸, 出處:《續名家方選》。 組成:黃芩3錢,黃連3錢,犀角1錢,滑石1錢,地黃1錢,青黛1錢。 主治:清熱涼血止血。主治:咯血、吐血、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