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火鬱越鞠丸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症狀。
- 降氣止嘔:梔子入肝膽經,具有降氣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噁心嘔吐、胸悶腹脹等症狀。
總而言之,梔子在火鬱越鞠丸中起到清熱瀉火、降氣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有效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各種症狀。
火鬱越鞠丸中加入青黛,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 清熱解毒:青黛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火鬱證常伴有心煩易怒、口乾舌燥等熱證,青黛可清泄心火,解熱毒,緩解煩躁不安。
- 疏肝解鬱:青黛亦能疏肝解鬱,利氣止痛。火鬱證多因肝鬱化火所致,青黛可疏肝理氣,解鬱散結,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綜上,青黛在火鬱越鞠丸中起到清熱解毒、疏肝解鬱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火鬱證的功效。
火鬱越鞠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腹脹、失眠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鬱金、柴胡等配合,共同達到疏肝解鬱的效果。
- 調和脾胃,行氣消脹:香附亦具有健脾和胃、行氣消脹的作用,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這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蒼朮、厚朴等配合,共同達到健脾理氣,消食化滯的功效。
火鬱越鞠丸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川芎性辛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之效。方中以川芎配伍鬱金、柴胡等,可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頭痛眩暈等症狀。
二、川芎兼有升散之功,可使鬱結之氣上行,達到疏通氣機、調和氣血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清熱解毒、利溼化痰之藥,可有效清除體內鬱熱,使氣機舒暢,達到治療火鬱之目的。
火鬱越鞠丸中包含神麴,主要是因為神麴具有 清熱解毒 的功效。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性味甘涼,能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清熱解毒。火鬱越鞠丸主要針對肝鬱化火、脾氣不暢、濕熱內蘊引起的症狀,而神麴的清熱解毒作用能 輔助清熱降火,同時 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促進濕熱的排出,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火鬱越鞠丸中加入蒼朮,主要源於其燥濕健脾與祛風化濕的功效。
火鬱是指肝火鬱結,引發脾胃濕熱,導致胸悶、口苦、煩躁等症狀。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健脾,能化解脾胃濕熱,改善消化功能,同時也能祛風化濕,疏通經絡,減輕肝火鬱結所致的頭昏、頭痛等症狀。
因此,蒼朮在火鬱越鞠丸中能有效改善肝火鬱結所引發的脾胃濕熱,達到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火鬱越鞠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七情拂郁,吞酸,小便赤,脈來沉數者」,核心病機為「火鬱證」,即情志不暢導致氣機鬱滯,久而化火。其表現包括:
- 情志失調: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鬱結,氣機不舒,出現胸悶、脅脹、煩躁等症狀。
- 肝胃鬱熱:鬱火犯胃,胃氣上逆則「吞酸」;熱移下焦則「小便赤」。
- 脈象特徵:「脈沉數」反映鬱熱內伏,沉主氣滯,數主熱象。
此方源自《丹溪心法》越鞠丸的變方,針對鬱久化火之證,強化清熱瀉火之功,兼調氣血痰濕之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清瀉鬱火
- 炒黑山梔:性苦寒,炒黑後增強清三焦鬱火之力,兼能涼血,直折火勢。
- 飛青黛:專清肝火,解鬱熱毒,與山梔協同清泄鬱火。
臣藥:疏暢氣機
- 童便浸香附:童便製法取其降火下行之性,香附疏肝解鬱,理氣寬中,為「氣病之總司」。
- 撫芎(川芎):活血行氣,開鬱止痛,助香附調暢氣血,解除鬱滯。
佐藥:健脾化濕
- 米泔浸蒼朮:米泔製以減燥性,蒼朮健脾燥濕,解痰濕之鬱,防濕熱膠結。
- 炒神曲:消食和胃,助運中焦,脾胃健則氣機升降有序。
治療原理:
- 清火解鬱:山梔、青黛直清鬱火,從源頭消除熱邪。
- 調暢氣血:香附、川芎疏肝理氣活血,解決氣滯血瘀之基礎病機。
- 標本兼顧:蒼朮、神曲健脾化濕消食,防鬱火煉液成痰濕,阻斷病理連鎖。
全方以「火鬱發之」為原則,清瀉與疏導並用,使鬱火得散,氣血調和,臟腑功能復常。
傳統服藥法
山梔(炒黑)、青黛(飛)、香附(童便浸5日)、撫芎、神曲(炒)、蒼朮(米泔浸7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疏肝解郁、清熱利尿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火鬱越鞠丸, 出處:《醫方考》卷四。 組成:山梔(炒黑)、青黛(飛)、香附(童便浸5日)、撫芎、神曲(炒)、蒼朮(米泔浸7日)。 主治:七情拂鬱,吞酸,小便赤,脈來沉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